元旦福至!省里发钱了!京山“分”到了1358万元!

01-02 09:25   云上荆门  

近日,湖北省财政厅下达了2017年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补助金额总计6.8亿元,分配给全省40个革命老区县(市、区)。

 2017年革命老区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表











什么是中国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

中国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是指省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按照革命老区因素计算确定并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单独列出的转移支付资金。

中国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怎么用?

中国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有具体的用途,根据《湖北省中国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用于:

1、人畜饮水;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乡村道路建设和维护;

4、农村中小学校改造;

5、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6、其他事关老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

为了使专项资金做到专用,湖北省财政厅驻各地监督检查办事处将负责对中国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挤占、挪用或截留中国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省财政厅如数扣回;对情节严重的,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京山县是湖北省重要的革命老区,历史地位突出,革命人物著名。大革命时期,京山县是全省农民运动七个先进县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京山县是湘鄂西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红三军军部驻地。京山在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地位尤为突出,鄂中抗日烽火最先在京山点燃。京山是豫鄂边区创立发展时期的指挥中心,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新四军五师前身)、豫鄂边区党委、行署机关驻地,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京山这块中原前哨阵地,在战略牵制、转移、坚持和战略反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的革命斗争,在京山境内留下众多革命遗址。

昔日抗日根据地 今日万亩核桃园

——鄂中特委、“应抗”司令部旧址参观记

2017年6月7日,记者来到罗店镇丁家冲村5组猴子凹赵家祠堂,参观了中共鄂中特委、“应抗”司令部旧址。

赵家祠堂门口有两棵枝叶繁茂的树,祠堂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尖山式屋面,两重四山式布局。据介绍,祠堂总面积166平方米,解放后曾作公屋使用,为村集体所有。由于年久失修,除后面堂屋保存较好外,前厅及天井两侧房屋已毁,只剩墙体。

据资料介绍,为选择武汉及鄂中沦陷后开展游击战的基地,陶铸于1938年6月上旬,亲率汤池训练班学员到京山,在大洪山区察看地形,并绘制了简要地形图,他说:“一旦鄂中沦陷,这里就是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8月,汤池训练班学员蔡松云等再次到京山选择打游击的“窝子”,最后选中京山丁家冲村猴子凹。



鄂中特委、“应抗”司令部丁家冲赵家祠堂旧址外景。陈斗波 摄

1938年10月25至27日,日军占领武汉三镇。23日,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和蔡松云率应城膏盐矿抗日武装——“应城县潘家集商民自卫队”,连夜开赴京山丁家冲猴子凹,京山、应城、天门等县抗日武装在丁家冲汇集。11月上旬,陶铸来到丁家冲,他将汇集的几支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应城抗日游击队,推举国民党进步人士孙耀华任司令。“应抗”的两次扩大整编均在丁家冲进行。不久,部队发展到1000余人枪,鄂中特委、“应抗”司令部驻扎于丁家冲猴子凹赵家祠堂。鄂中抗日烽火率先在京山点燃,京山丁家冲成为鄂中抗日游击战发动时期的指挥基地。其后,陶铸指挥公安寨战斗,战前动员和战后总结均在赵家祠堂进行。李先念率部挺进鄂中后,也常率指挥机关和部队驻丁家冲,并在此接受国际知名记者史沫特莱采访。1940年3月,豫鄂边区党委在丁家冲召开豫鄂边区各县政府负责人和开明士绅大会,决定成立豫鄂边区宪政促进会,推选陶铸为宪政促进会主席。

见我们没看到什么东西,一旁的罗店镇党委负责人说道:“现在的丁家冲村,变化可大了,走,我带你们去看湖北广信生态农庄万亩核桃园。”

车子过了一幢气派的徽式建筑——湖北广信生态农庄办公楼后,再向前行驶不久,拐上山坡后,就看到满眼的经济林木:桃树、金梅枣、薄壳核桃等。规模之大,让人惊叹,每一种植物都栽得密密麻麻,一栽就是一个大山头。

车子驶上山顶后,就看见一幅巨大的湖北广信生态农庄简介及规划图。向山下放眼望去,只见水库如碧带环绕着整个生态农庄,各种经济林木漫山遍野,盘山路蜿蜒不绝,此情此景让人心情格外振奋。

罗店镇党委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为了提高核桃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去冬今春,湖北广信生态农庄斥资5000余万元,在丁家冲村建设万亩核桃基地,实施高标准生态开发,提高核桃基地建设科技含金量。目前,农庄总面积已扩展到1万亩,已建成金梅枣基地2000亩、薄壳核桃基地8000亩,现已定植薄壳核桃苗木2500亩、1.5万余株。

边区的“小延安”

——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参观记

2017年6月8日,记者来到京山县新市镇小焕岭村1组吴家塆,探访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

车子在村落里拐了几个弯,在一幢青墙青瓦的古式建筑前停下。只见整座建筑有两个大门、两个院落,右边的门突出气派一些,想必应是正门。门墙上挂有牌子,上面写着: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下面还有备注: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随行的京山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我们找到了在这里管护了31年、今年已经78岁的老村民张祥主,他为我们打开了门。

从正门进去,就是一个小天井。天井下方是用青石砌就的排水池,池里装有一个石制的四孔排水地漏。“一到下雨天啊,屋檐上的水,就随着这个池子排走了。”张祥主告诉记者。

过了天井,就是一个十分亮堂的礼仪忠堂。据张祥主介绍,整座宅子都是当时的地主张光泽的,张光泽在当地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年他就在礼仪忠堂接见各号人物。

出礼仪忠堂,又是一个小天井,过了天井就是堂屋。堂屋中央摆着一张厚实的圆桌,6条桌腿中的1条已经随着年代的久远而腐朽。桌上摆着一个小牌子,上书:司令部会议桌。堂屋地面的青石地板砖已有部分破碎,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它曾经经历过的不凡往事。

堂屋左边有一个小房间,约摸十来个平方。而当年里面住着的,就是当时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李先念司令员。张祥主说,屋子本来有一个小后门的,主要是为了预防不测,后来维修时封上了。

左边的院落要小一些,门口墙两边写着“反共是亲日派卖国的阴谋”几个大字。进门后就是一个厅堂,过了厅堂是一个天井,天井右侧的一间房屋,住着当时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两个院落有门相通。



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小焕岭旧址外景。陈宗富 摄

据了解,1940年10月上旬,日军对八字门一带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扫荡”,边区首脑机关转移至京山小焕岭,小焕岭成为边区新的指挥基地。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率党委机关、政权机关常驻于此,李先念率司令部往返于平汉路东西,在路西时,也率司令部驻此。豫鄂边区党委驻小焕岭吴家塆,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及后来的边区行政公署、医院先后驻小焕岭一带的向家塆和罗家窝子,边区保安司令部先后驻小焕岭张家坡、向家冲鹰子沟、白果树塆,洪山公学驻大柳树塆,七七报社印刷厂、修械所驻王家冲唐家塆,被服厂驻小泉冲,边区建设银行、警卫团、十月剧团等单位均驻小焕岭一带的村塆里。

李先念、陈少敏等领导,在京山小焕岭指挥整个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开展边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吸收大后方、大城市许多热血青年千里跋涉来到京山小焕岭参加革命,投身抗战。所以,当时的小焕岭被大家称为边区的“小延安”。从1940年10月至1942年6月,边区党政首脑机关在小焕岭常驻近两年时间。1942年6月,指挥机关迁往平汉路东大悟白果树塆。1992年12月,该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确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个宅子有36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日本兵放火烧时,由于没有彻底燃起来而躲过一难。”见我们看得入神,张祥主回忆说。“每年都有人来这里参观,今年特别多。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都有过来参观的。”张祥主这样总结道。

新四军五师的摇篮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参观记

2017年6月8日,记者来到京山县新市镇八字门村6组,寻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

据当地人介绍,八字门位于京山县龙老山的东北麓,因其中两山相对成“八”字,酷似一扇门,故而得名。下车后,就看见三户连在一起的一排民居。中间一户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个牌匾: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大门两侧贴着“指挥千军万马,必夺四海三江”的对联,大门右侧的牌匾表明此处已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标牌。陈斗波 摄

1939年11月,根据中原局指示,豫南、鄂中、鄂东三地领导人在豫南四望山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组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将边区首脑机关转移到鄂中。12月,豫鄂边区首脑机关从四望山经京山马家冲转移到八字门,在此建立了新的指挥基地。12月下旬,豫鄂边区党委在京山八字门组成,召开党委第一次会议,陈少敏代理书记。边区党委机关驻八字门。1940年1月3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八字门建军。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统辖鄂中、豫南、鄂东三地武装,共9个团队1万人枪。纵队司令部驻八字门,政治部、随营军校、野战医院等机构均驻八字门附近村 。1940年9月1日,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在八字门成立,这是边区最早的政权机关。这时,京山及周边已发展为边区核心区域,建立起了京北县、京钟县、天京潜县、京安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其县委、县政府均直属边区领导。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八字门旧址外景。陈斗波 摄

京山八字门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诞生地,是豫鄂边区党委组建地,是边区政权的首创之地,是新四军五师的摇篮(次年2月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五师),在边区的创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小焕岭旧址内景。陈宗富 摄

走进堂屋,只见两边墙面上挂着许多展板,有《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成情况》、《八字门革命旧址分布图》,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抗日战争时期在京山的合影,以及诸多抗战时期革命活动资料图片;堂屋两侧各有一间厢房,当时称之为“正房”。出了堂屋就是天井,紧连着天井的是一间略小于堂屋的厅屋,厅屋两侧各有两间厢房。

 革命女杰张文秋

2017年6月8日,记者来到京山县党史县志办,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革命女杰、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生平业绩。

张文秋,又名张国兰,1903年12月18日生于京山县孙家桥谢家塆一户破落官僚地主家庭。16岁时入武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革命先驱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的引导下参加革命,1924年3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暑假回孙桥,秘密成立京山县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26年,在武昌迎接北伐军进武汉。年底,在大革命高潮中,受组织派遣,回京山开展农民运动,参与创建中共京山县委和国共合作的京山县党部,任县委宣传委员(翌年任副书记)和县党部宣传部长。张文秋自家住宅,成为京山及孙桥大革命运动组织基地。1927年初,张文秋受县委派遣到武汉购枪,参加了在武昌召开的中共五大,结识了北伐军第11军政治部宣传队总教官刘谦初,结成伴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文秋告别随军北上的新婚丈夫返回京山。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政变。7月底,京山县城被反动军队包围,张文秋在群众的帮助下,藏身于棺木中出城脱险,转移外地继续投身革命斗争。1932年2月起,她先后在上海国际远东第四局情报部做国际情报工作,在江苏省委组织部、上海浦东区委做机要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先后担任延安抗属学校总务工作兼文化教员,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政治处民运股股长兼《生活星期刊》主编,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后方留守处主任、党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她先后任延安联防军政治部后方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组织科科长、干部科科长兼党支部书记等职。



为了革命,她献出了两个丈夫、两个兄弟和一个女婿。在革命战争年代,她一个人拖着三个女儿经历了枪林弹雨、铁窗监禁、严刑拷打,才迎来了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任中国银行人事室副主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并和毛泽东结为双儿女亲家。200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京山县烈士公园建有张文秋墓园,县博物馆于2004年开办“张文秋生平业绩展览”。



张文秋故居是一栋四合院土砖瓦房,由青树岭村3组居民何方贞居住。1984年,前半部分拆除,后半部分天井及两边厢房、后堂屋三间基本保持原状。

来源:新京山

责编:张瑞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