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 6次载人航天11人飞天

01-22 09:04   云上荆门  

1月4日,在纪念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隆重举行重温入队誓词活动 新华社发

2001年6月,航天员在湖北进行跳伞训练。

新华社发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湖北籍航天员聂海胜正在出舱。 新华社发

“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组建于199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是一个伴随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英雄群体。20年来,全体航天员始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刻苦训练、为国出征,取得了六战六捷、次次圆满的飞天奇迹,被誉为“航天强国征途上的时代先锋”。航天员们不仅刷新着中国人的飞天高度,也在太空书写了壮丽精神史诗。

航天教员试跳52米逃逸滑道

给航天员当“沙袋”挺开心

每一位航天员深知,飞天梦,不仅仅是自己的梦。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的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

刘洋说起一个令她感动的小故事。发射塔架上有个供紧急撤离的逃逸滑道,52米高,航天员会在执行任务之前进行训练,而技术人员会提前试验。一位年轻的女航天教员对刘洋说,她试跳时,看到下面黑乎乎的,两腿在发抖,但想到是给航天员们当“沙袋”,又觉得挺开心。

“到了太空,地球的引力变得微乎其微,祖国的引力却越来越重。”航天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次飞临祖国上空,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疆域,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想去触摸,每一次都会热泪盈眶。

有一个场景让杨利伟至今难忘。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活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语调颤抖,脸上满是泪痕:“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母亲看儿子训练流泪

两批21名航天员无一淘汰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百里挑一、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他们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诞生。

王亚平在参加航天员选拔时问杨利伟,成为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杨利伟回答了两个字:“学习。”连一位给宇航员上课的老教授都说:“要在3个月内教完一年的高等数学课程,可真把我难住了。”于是,航天员们重回课堂,白天上课、训练,夜里复习、预习,航天员公寓成了“不夜城”。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第二道坎,包含了众多艰苦万分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航天员要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他们的五官被挤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飞,胸部极度压抑,手臂抬不起来。一位航天员的母亲看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飞行手册是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的宝典,所有指令都汇集在9大本、上百万字的厚厚手册里,数以万计的指令成为宇航员们的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最终,经过严格考核与评定,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考核,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大多数航天员都当过“备份”

让战友在天上飞得更高更踏实

通过严格训练的21名航天员,全部有能力执行太空任务。但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飞天,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人选。往往,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神七航天员选拔时,刘旺就差0.005分。

大多数航天员都当过“备份”,神五时翟志刚是“备份”,神六时他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但他两次都站在战友身后,微笑着为他们出征壮行;神七任务选拔时,陈全仅以微小差距落选,他说:“我会努力当好‘备份’,让战友在天上飞得更高更踏实。”

神十一任务发射前一天,决定最终的飞天人选是景海鹏和陈冬,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仍是“备份”。轮到邓清明发言时,他停顿了一会儿,转过身面向景海鹏,紧紧抱住他说:“海鹏,祝贺你!”景海鹏也饱含深情地说了句“谢谢你!”在场的许多人都流了泪。

2014年3月13日,我国首批航天员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为超过黄金飞行期,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他们像当年毫不犹豫参加选拔一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

十几年来,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准备出征”这一件事,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已年过半百的他们,还是难以忍住眼中的泪水。

他们的等待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

翟志刚在飞船火灾警报声中

决定出舱挥动国旗

西北大漠,孕育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1年11月,航天员们第一次来到这里,踏入航天人的精神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元帅、将军、士兵相依的不朽军阵,深深震撼了他们。自此,每次执行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前来瞻仰长眠于此的700多位献身航天伟业的英烈。

2003年10月15日9时,长征二号F火箭护送着神舟五号飞船直刺苍穹。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振动,与人体产生共振,杨利伟眼前一片漆黑,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难以承受。共振持续了26秒后,终于慢慢减轻。杨利伟如释千钧重负,如获一次重生。

后来有人评价:26秒,见证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当神舟七号飞船正以每秒钟接近7.9公里的高速,在343公里的高度掠过祖国疆域时,留给翟志刚执行出舱任务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报警声突然响起:“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刺耳的声音不断重复。

“还出不出舱?”刘伯明问。

“出舱!”翟志刚答。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那一刻,人们从电视直播中看到的是五星红旗在神舟飞船舱外飘扬,但并不知道当时的惊险。

返回地球后,有人问,为什么要先展示国旗?翟志刚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高扬在太空。”刘伯明说:“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幸运的是,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

有人曾问三次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作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老外来中国参加训练

学汉语想加入中国航天员队伍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空间站时代大幕开启。北京航天城里,航天员们开始了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的第一年。

50岁出头的刘伯明看起来比10年前参加神七任务时还要精干。为了空间站任务,他主动加量训练,强化自己的体能。刚做完身体检查的他,肺活量达到6000毫升,比年轻时还好。

“庆幸赶上伟大的时代,有幸参与伟大的事业。”祖国越来越强大,刘伯明有切身感受。20年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刚刚启动。20年后,已有外国航天员选择来中国参加海上救生训练。“外国航天员还想学汉语,想加入到中国的航天员队伍中,跟我们一起交流合作。”

“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再次飞向太空。”费俊龙说。

新时代,人人有梦。

据新华社1月21日电

链接>>>

13年11位中国人

飞入太空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3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用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近60万公里,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9时00分

费俊龙、聂海胜执行神六任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聂海胜是湖北枣阳人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

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让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红旗的鲜艳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8日17时04分

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刘洋是个湖北媳妇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一堂40分钟的太空科学课,在千万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王亚平曾在汉服役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

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来源:长江日报

责编:刘成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