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京山马岭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01-29 09:37   云上荆门  

前言: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积攒很多故事,但是很少有人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但农垦建三江法院就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创建了一部励志小说,他还把这本小说以评书的方式推上了网络,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呢?

《挑战命运》作者熊斌,1963年11月9日出生,湖北省京山县人。

作者在小说里中以自己家乡发展为原型,通过文艺塑造了一个东方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人的中国梦;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小说人物,通过挑战命运获得成功,富了不忘家乡,为家乡捐款,回报家乡,助推了东方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作者熊斌的家乡京山县罗店镇就有小说中的东方村-马岭村,以及小说中的成功人士。

中国农村马岭模式纪录片 ——小村庄的大时代

2011年,北京。

春节将近,几位在外拼搏多年,已卓有成就的异乡人,带着记忆中的故乡,无处寄放的乡愁,匆匆踏上回乡的路……

此时,一个深藏在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里古老村庄——马岭;正像往年一样,老人默默守着村庄,村庄默默守着苍茫暮色,等待远方的归人……

没人预料,这次耐心的等待,将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彻底变革。一场马岭模式下浓墨重彩的新农村建设即将拉开序幕。

大气魄 大情怀 倾情此土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岭村2组以马志强为首的部分农民洗脚进城,加入打工队伍。随后,村民们一拨接一拨外出闯荡,纷纷创业他乡,马志强、马秋生分别在北京和成都开办了踢脚线厂、地垫厂,张立在北京当上了公司总经理、马想生在上海办了木门厂……二十年后,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2011年,春节聚会,马志强等9人带头提了了返乡建设马岭村2组的初步设想,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这便是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九马回槽”的故事。也许,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条探索之路,这更是一条责任之路。

“我要改变生我养我的村庄!”正是这种情怀,张立一头扎进马岭村,扛起改变家乡的使命。正是这些勇于承担、甘愿奉献、敢于吃苦的马岭人,带头出资、免费值班、带头建厂、起早摸黑、公而忘私、全心为民,才在一片荒芜、落寞中竖起了一面新农村建设的大旗,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马岭。三年奉献情满故土,一心发展兴村富民。

打造马岭1+5村庄集群模式的

马岭村书记张立

“致富不忘乡邻”,张立书记讲出了自己邀请专家过来的主要目的——建立以马岭为中心,带动周边五个村大明村、马店村、梅李村、许坝村、天子村联动发展的1+5村庄集群模式。他的梦想,是“马岭模式在中国农村实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生前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航拍马岭村)

经过反复的考察论证,研究试点,张立确立了“5+2+1”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即黑山羊养殖加工、反季大棚蔬菜、CEB抗氧化有机营养米、泥鳅养殖、发展特色花卉苗木5个生态农业项目,秸秆饲料和生物燃料2个生态工业项目,以及1个健康养生文化产业园项目。同时,村里还为有留村工作意愿的村民就地安排工作,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确保充分就业,除正常股份分红外,还按照每月2400元-3200元标准发放工资。

马岭村大棚蔬菜(郑文凯 摄)

无土花卉观赏园

当前,马岭村多个项目已经开始逐步盈利,目前年利润近百万。2015年,公司拿出了67万元,让村民们拿到了第一次分红。

现在的马岭,既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还是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绿色示范村,并被京山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三个农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之一,“幸福马岭”名副其实。

马嘉领公司与台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伙伴

“农业观光旅游,将是马岭村未来的支柱产业。”张立自信地说道,目前,马岭村已开始与台湾台一集团合作,着力打造“三园”,即以休闲体验为主题,建设观光小花园;以大棚蔬菜为基础,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园;以农业原料为核心,建设马岭特色工业园。

美丽乡村建设

走进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映入眼帘的有气派别墅、现代大棚,还有休养所里悠闲惬意的老人,安居乐业如现代版“桃花源”。

“你家能不能空出一间房?”1月17日,村支书张立和村民商量腾出些民宿。村里在立体种养产业基础上,发展起农业观光旅游。“临近春节,游客也多了起来。这些城里人一来就是一两天,这里看看,那里转转,走的时候还大包小包买很多农产品。”

“九马回槽”的故事,京山众人皆知。2011年,马岭村9名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带领穷村子从“三无村”变身“幸福村”。

结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京山县通过“城归工程”邀请1420名能人回乡,其中420多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为乡村振兴引入“新活水”。

一批批心怀乡愁和创业热忱的“爱农人”不断涌现,一个个美丽宜居乡村如雨后春笋。京山县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以人才为支撑,全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宜居乡村“1+N”建设模式。

来源:云上京山 综合报道

责编:张瑞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