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4日退休,意味着李德举的警察生涯进入了倒计时。都说岁月不饶人,但是即将退休的他眼睛明亮有神,谈吐间尽显智慧和力量。“干一天就会少一天。”言语间有太多不舍,李德举很清楚,看守所工作性质特殊,脱下这身警服,就很难再回来看看。
从2003年3月调任市看守所担任教导员,15年来,李德举在充斥着“封闭”“压抑”这些字眼的高墙内搅活文化建设“一池春水”,用知识温暖融化在押人员心灵坚冰,把在押人员从痛苦和迷茫中解救出来,像极了一名出色的“摆渡人”。
要完成兄长未竟的事业,他穿上了警服
在荆门公安英烈榜上,记载着李德举哥哥的名字——李德刚。
1990年1月19日晚,李德刚在抓捕盗窃嫌疑人时发生意外,造成颅底骨折引发颅内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牺牲,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称号。那一年,李德举32岁,担任荆门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副主任。
在失去至亲的悲痛中,李德举决定投身公安工作,完成兄长未竟的事业。1991年,李德举穿上了警服,先后在3个派出所工作了18年。直到2003年,他来到市看守所就再没有离开。
无论到警营哪个岗位,李德举始终保持着一股冲劲,“全省政法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和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这些荣誉都足以证明。
眼看就要退休,李德举依然保持着曾经的工作习惯,最早到岗,最晚下班。下监室、值夜班、收押嫌疑人这些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他一样也没落下。
他说,直到收到退休文件的那一天,也会保持着初来乍到时的激情和状态。
13年,他自办监所报500多期
“福祸彼此相依,不是对立,关键要在福中自省,在祸中悔过,这样才能稳步前行,力挽狂澜。”2017年2月1日,市看守所《新希望》刊物最新一期出炉,照常发放到每个监室,从中可以看到在押人员周某有这样的感悟。
《新希望》的前身是《荆门监所报》,2005年由李德举一手创办。
2003年,刚来到看守所时,李德举主要从事管教工作,日复一日地和在押人员通过谈话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他深刻地感受到,在押人员的情绪容易反复无常。从起初的害怕、迷茫,到对案件的焦虑、猜测,对未来服刑的迷惘、揪心,等等。而且每名在押人员的文化层次、社会经历、家庭环境及自我调节能力都各不相同,管教工作可以说暗流涌动、充满变数。
李德举开始琢磨,想让这个群体洗心革面,单靠管教民警“磨嘴皮子”显然不够,他决定尝试办报,通过征稿掌握在押人员的内心活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自我反省和剖析中实现心灵净化,并且彼此感染鼓励、引起共鸣。
没想到,这一办就是13年,如今已经刊印500多期。最初的时候,报纸不过A4纸张大小,只要内容充足就推出1期。2014年,李德举将《荆门监所报》更名为《新希望》,固定每两周推出1期,黑白版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彩色版;版面扩大一倍,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从过去单一发表在押人员学习体会文章,变成如今的动态信息与知识传播窗口。
“亲人相见话衷肠,顾盼无言泪未央。云淡风轻多少事,魂牵梦绕还家乡。”“我曾感到万梦破灭,不再遐想未来,只想在漫漫刑期中麻木自己,煎熬岁月。但在看守所的这段时光,我慢慢醒悟,我们曾经错过,但我们不能再错,因为我们从未被抛弃!”在押人员投稿的积极性出乎李德举的意料,当一些发自心底的感受、诗词歌赋等作品摆在案头时,李德举也觉得很震撼。
这份“限量发行”的《新希望》,没有高端大气的精美制作,也没有丹青妙笔,正是靠“走心”,影响着它的“特殊读者”,点亮迷途心灵。
让正能量在高墙内“爆棚”
两年前,年仅15岁的门某犯下杀人的滔天大罪,刚到看守所时“破罐子破摔”,有恃无恐,对民警的管教根本不理会,动不动就在监室里惹是生非,令人头疼。
而如今,门某真心悔过,还获得看守所“文化育人新希望奖”,厚厚的两本学习笔记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撰写的文章被《新希望》刊发后,高兴了好几天。
门某的巨大转变,正是李德举推行的监所文化建设发挥着作用。李德举认为,高墙内在押人员的生活受到约束和限制,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容易胡思乱想、钻牛角尖,这不利于在押人员的转变,也会给管教工作带来困扰。
2006年3月,市看守所搬迁到新址,为创新监所管理,筑牢教育阵地,李德举提出了加大监所文化建设的观点,将“真情教育,人文关怀”融入监管文化之中,用温情帮助在押人员重塑人格尊严,融化心灵坚冰,帮助他们走上新生之路。
“德不善则弊显,行不俭则祸生。”“恩惠利诱心不动,自守清廉细微中。”现在的市看守所,不论是监室、走廊、办公区,还是食堂,映入眼帘的是形式多样、琳琅满目的文化板报、橱窗、宣传画。
每日学习讨论,每周心得体会,文化层次和思想素质较高的在押人员被聘任为“文化小教员”;
每月一次的主题演讲比赛,在押人员上台现身说法,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向全监区现场直播,讲到痛处声泪俱下,身边人身边事触及灵魂;
在图书室,除了丰富的中外名著、历史军事等藏书,所里还专门买来计算机、英语、烹饪、汽车修理、种植养殖等实用书籍,帮助在押人员掌握一门谋生之技,待走上社会后重赴新生。
翻开陈旧的报刊和一本本整齐装订的活动记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见证着李德举在市看守所15年的全部热情。( 通讯员 吴迪)
来源:大楚网
责编:张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