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哪里的人最会养生?
哪些的人寿命最长?内脏最健康?癌症发病率越来越低?
一起看↓↓
癌症发病率正在下降:美国
这是CA Cancer上发布的美国癌症趋势图:
从上图中,你会发现:美国癌症死亡率在20世纪一直在增长,但是在1991年后,开始逐渐降低,至2011年居然就下降了22%,这让超过150万人免于癌症死亡。这里得益于当然得益于美国的控烟、癌症筛查等干预措施,不过美国人近年来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值得参考:
1、多素少荤
只靠一种食物单打独斗无法降低癌症危险,但如果把它们合理地搭配起来,效果就会迥然不同。就餐时,素食至少要占2/3,而动物蛋白最好不超过1/3。
2、每天5份果蔬
超重会增加结肠癌、食管癌和肾癌等多种癌症发病几率。而水果蔬菜既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又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专家建议,每天至少吃5份水果蔬菜。
全世界最长寿的:日本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6.83岁,男性为80.50岁,均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连续2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人为什么就全球最长寿?除了日本的医疗条件、慢病干预等,专家认为这与他们的饮食也密切相关。
1、吃鱼比吃米多
日本四面环海,日本人可以随时吃到大量新鲜的海产品,几乎每天都会适量吃鱼,日本每年人均吃鱼100多公斤,超过大米的消耗量,海产品消费量世界第一。
很多研究证明,长期吃鱼,特别是深海鱼类如鲑鱼、鲔鱼等,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达52%以上。
2、海藻类食物做主食
寿司是日本国民的主食,主要成分就是米饭和紫菜。将海藻类作为主食天天食用,是日本料理最独特的方面,这和日本人的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带、海苔和裙带菜、紫菜等海藻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包括碘、锌、镁、钙、钾等数十种微量元素以及食物纤维,对人体免疫系统、抗氧化和心脏健康都有好处,还是抵御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杀手锏。
3、发酵泡菜促消化
日本泡菜虽然没有韩国泡菜那么知名,但也有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很多泡菜不仅好吃,而且做得非常精致,甚至能当作伴手礼送人。
传统发酵的泡菜含有丰富的天然益生菌,可以促进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人体75%的免疫系统都位于肠道内,提高肠道菌群尤其会使免疫系统获益。
全世界内脏最健康的:中国广西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比了中、日、英、美四国的国民尿样之后得出结论“广西人内脏最健康”。相关论文《人类新陈代谢的差异及其与饮食、血压的关系》2008年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
怎么做到的?
1、谷菜为中心
中国南方人的饮食非常多样,其中富含植物蛋白,含盐量也少,这些都是有利健康的饮食结构。而且以谷菜为中心。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吃得多,动物食品吃得很少。
这种以“五谷”为主食,以果蔬、少量动物性食物为副食的饮食特色,“锻炼”出来广西人内脏的健康。
2、顿顿离不开酸
广西的餐馆里,酸笋、酸萝卜是当家之宝,酸笋炒肚、炒肠、酸萝卜炒牛肉、炒河粉等等,你可以随意搭配,但万变不离一个“酸”字。
而且广西人酸菜的腌方法比较独特,先在果蔬中放入醋,而不是先加盐腌制,吃之前再放入盐。这样可以抑制细菌的产生,能有效保护维生素C不流失,并使果蔬中的矿物质易于吸收,其中的醋酸还能帮助消化。这与广西人肠胃最健康有密切关系。
寿命越来越长的:德国
德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十大长寿国之一。《2016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全球人均寿命71.4岁,德国人均寿命81岁,中国人均寿命76.1岁。
而130年前,德国的男性平均寿命仅为35岁,女性也不过38岁。是什么使得他们在短短百余年间就成为著名的长寿国度?除了德国的医疗条件,健康水平,德国近年来的生活方式也值得参考:
1、一日三餐,顿顿有大蒜
在德国,几乎人人都爱吃大蒜。他们把普通的大蒜玩出了美食花样,比如把蒜泥放进面包里,用蒜头炸鱼,喝蒜泥酒等,德国超市随处可见各种大蒜食品。
大蒜既可调味,又能防病健身,被誉为“天然抗生素”。大蒜含大蒜素,可抑制细菌繁殖和生长。
2、喝水果绿茶
他们除了品尝正宗中国绿茶,更偏爱被改造了的绿茶:在绿茶中加了干草莓,就有了草莓绿茶;加了芦荟,就有了芦荟绿茶;加了香蕉、菠萝、香草之后,就有了香蕉绿茶、菠萝绿茶、香草绿茶等等。
研究发现,多喝绿茶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绿茶里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且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绿茶中的绿茶素会提高肝脏中解毒酵素的活性,并抑制肿瘤的扩散、降低癌细胞转移的机会。
3、传统爱好是散步
德国是世界啤酒之乡,但这里的“啤酒肚”却逐年减少。大约2/3的德国人每周至少参加两次体育锻炼,大部分成年人每天至少散步15分钟。尤其是每个周日,更是他们的“散步日”。
散步不但能缓解工作的紧张和精神的疲乏,还能促使血管弹性的增加,特别是腿的持续运动,可促使更多的血液回到心脏,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来源:健康时报(ID:jksb2013)
责编:张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