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洞察"号,登上火星了!

11-27 16:13   云上荆门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尤其对“近邻”火星。

作为地球的邻居,火星一直是最让人着迷的星球。今天,人类成功地向火星探索迈进了一大步!

美国东部时间26日14时54分许(北京时间27日3时54分许),美国航天局的“洞察”号无人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奥秘的任务。

并以近乎直播的方式观察到了“洞察” 号的着陆过程。

着陆 10 分钟后的 4:03 分,NASA 火速带来了洞察号在火星上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这是“洞察”号降落到火星后,透过布满扬尘的镜头盖拍摄的第一幅照片。

洞察号登陆火星有多难?

“洞察”号探测器于2018年5月5日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在外太空零下269°C下,经过了205天的旅行,航行了3.01亿英里,于北京时间11月27日凌晨3时54分着陆火星。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总工程师罗伯·曼宁说:“尽管我们以前曾让航天器在火星着陆,但登陆火星很困难,这次也不例外。从进入火星上层大气到到达火星表面,有数千个步骤,每一步都必须完美无缺,任务才算成功。”

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降落,再到最后的着陆,这个过程被称为“进入、下降、着陆”(EDL),“洞察”号将在不到7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工程师们称之为“恐怖7分钟”。

着陆过程是如何“直播”的?

这全靠“洞察” 号着陆前释放出的两个立方体微型卫星。

两颗立方体小卫星实时把洞察号降落的信息传回地球。

这两颗小卫星被称为“火星立方体一号”(Mars Cube One),用于验证立方体小卫星在深空的导航和持久能力,还能实时把“洞察”号降落火星过程中的信号接力传回地球。

通过它们,人们在地球上以近乎直播的方式观察到了“洞察” 号的着陆过程。

“洞察”号降落选址有什么讲究?

由于“洞察”号是考察火星全球物理状态的探测器,因此与以往的探测器选址的思路不同,只需考虑有利于探测器工作的区域即可。

首先,要保证降落区域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这样才能有充足的电能驱动探测仪器;

其次,要保证降落区域地形足够平坦和地层相对疏松。

登陆火星的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的分布情况。红色代表地势高,蓝色代表地势低。

经过4年多的考察,科学家筛选出了4个降落备选区域,这些区域都位于火星北纬3度到5度之间的赤道附近。

2017年3月,来自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洞察”号最终选定的降落地点位于火星艾利希平原(Elysium Planitia),北纬4.5度东经135.9度,距离“好奇”号火星车以北600公里。

“洞察” 号的任务是什么?

此次“洞察”号执行的任务被称为“利用地震调查、大地测量和热传输进行内部勘探“,英文缩写是InSight。

“洞察”号与“好奇”号漫游车不同,并不会四处漫游,而是停留于着陆地点进行探索。

作为首个研究火星内部的火星探测器,“洞察”号将利用高灵敏度火震仪,给火星“把脉”。

通过监测火星地面精确到原子级别的震动,帮助科学家勾勒出火星内部结构的演化历程。

“洞察”号还将向火星内部探入一个“温度计”,即热流探头,以便探测火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了解热量在火星内部的流动方式,以及热量对火星地质结构的影响。

此外,它还携带了“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可以通过火星与地球间的无线电传输,来评估火星绕轴旋转产生的扰动,用以提供火星内核大小的线索。

26 万中国人的名字飞上火星 

在发射前,NASA通过网络从世界各地收集到了240多万人的名字(其中,中国有26万人参与),随后,NASA工程师利用电子束将所有人的名字写在了硅质微薄片上。

美国小学生手持火星“登机牌”  |  图片来源:NASA官网

薄片只有0.8平方厘米,字母的宽度仅为头发丝宽度的千分之一。

240万人的名字就在这指甲大小的芯片里  |  图片来源:NASA

这些名字最终和“洞察”号一起,将永久留存在火星上。

人类离移民火星更近了吗?

NASA曾发表计划,在本世纪30年代让人类登陆火星。

今年7月,科学家在火星观测到液态水湖。电影《火星救援》中“上火星种土豆”的情节似乎离我们不远了。

虽然“洞察”号的寿命并不长,只有一个火星年(两个地球年)。但两年后,人类将迎来探测火星的一个小高潮:

NASA的2020火星探测任务登陆地点:杰泽罗陨石坑  |  图片来源:NASA官网。

美国将发射“2020火星车”,寻找古代火星存在生命的迹象;

欧洲空间局计划发射ExoMars 漫游车,研究火星地质学;

中国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萤火二号”, 包含一个可以移动的火星漫游车和在轨运行的轨道器。

移民火星能否实现?也许,过几年我们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责编:张凤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