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绿水清 百鸟来仪 ———我市湖泊湿地鸟类观察报告

03-05 14:58  

长湖白琵鹭

漳河“国宝”中华秋沙鸭

汉江“国宝”黑鹳

钱河珍稀鸟类鸳鸯

借粮湖天鹅

黄荡湖大雁

春天如期而至。

在浩浩长湖,清冷而宽阔的水面上,成群的鸟儿自由地飞翔、欢快地觅食。2月底,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鸟类观察员在长湖发现了200多只珍稀白琵鹭。白琵鹭的出现,标志着长湖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好转。

近几年来,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在不同季节都会组织鸟类观察员到全市各湖泊、湿地寻觅观察鸟类的活动情况,他们用镜头记录着荆门境内鸟类的变迁,鸟的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标志着荆门境内整体生态环境逐年好转。

目前,在荆门境内栖息的鸟类有近300种,“国宝”中华秋沙鸭、黑鹳;珍稀鸟类鸳鸯、鸿雁、豆雁、白额雁、灰雁、天鹅、白琵鹭等纷纷到荆越冬,境内还有全国著名的观鸟之乡公式京山。荆门已成为鸟类的家园,吸引了海内外的鸟类爱好者前来探访。

中华秋沙鸭栖息漳河

漳河是荆门人民的母亲河,是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为南来北往的珍稀鸟类提供了安居的家园。

去年11月,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组织鸟类观察员在漳河水库开展越冬鸟类调查时,首次发现记录了栖息漳河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其数量达158只左右,居全国之首。

中华秋沙鸭,为中国特有珍稀鸟类,世界濒危动物,属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中华鸟类“活化石”,由于数量极其稀少,被誉为“水上飞羽大熊猫”。每年11月初,中华秋沙鸭从北方南迁至漳河及长江流域地区越冬;第二年3月底,中华秋沙鸭又从越冬地北迁回东北繁殖。

漳河水域宽阔,水库上下游有大中型岛屿36座、半岛164个、库汊240个,沿山坳水面绕一周约800公里,而且水中生长有淡水鱼类68种,还生长有丰富的虾、螃蟹、贝、螺、蠕虫、水母和水生植物等,为越冬的中华秋沙鸭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如今的漳河,不仅有“水下大熊猫”桃花水母和“水上飞羽大熊猫”中华秋沙鸭,而且栖息有鸳鸯、游隼、斑头秋沙鸭、凤头䴙䴘、黑颈䴙䴘、普通鸬鹚、绿头鸭、罗纹鸭、针尾鸭、花脸鸭、斑嘴鸭、绿头鸭、冠鱼狗、斑鱼狗、灰头麦鸡、凤头麦鸡等珍稀鸟类,是荆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名片。

黑鹳翱翔汉江

去年4月初的一天,有鸟类观察员在沙洋汉江下游的一处江心洲上发现了“国宝”黑鹳。

那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奔腾不息的汉江波光粼粼,8只黑鹳在江心洲上悠闲地梳理着羽翅。当放哨的黑鹳发现岸边有异常情况时,突然带领群聚的黑鹳张开飞羽一路奔跑,腾空而起,瞬间在空中形成一条黑色的飞行线,翱翔汉江上空,十分壮观。

黑鹳,是一种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体态优美,黑色的羽毛鲜亮夺目,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汉江长年奔腾不息,冬季不结冰,水中生长的淡水鱼类丰富,是南迁越冬黑鹳的最佳栖息地。

沙洋县境内汉江段长约75公里,自从南水北调兴隆闸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抬高了沙洋汉江段水位,形成了宽阔的水域,更是让这里成为鸟类安居的乐园。

近几年来,我市汉江流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更为鸟类生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是黑鹳,中华秋沙鸭也开始出现在汉江。

美丽鸳鸯在钱河

钱河地处东宝山区,是荆山余脉中一条汇聚百条小溪而形成的天然河流,自古就是一条流进漳河注入长江的支流,是美丽鸳鸯的家园。

2015年秋天,名不见经传的钱河因鸳鸯栖息而闻名大江南北。鸳鸯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每年10月,鸳鸯集群从北方南迁至东宝钱河越冬;第二年4月,又集群从越冬地由南向北迁徙至东北及西伯利亚繁殖。几年来,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鸟类观察员多次深入钱河鸳鸯越冬栖息地,追踪观察记录越冬鸳鸯100多只。而且观察到钱河还有不迁徙的少数鸳鸯在当地繁殖育雏。

据钱河村一位姓林的村民介绍,20多年来,每年深秋飞到钱河巴岩水库越冬的鸳鸯很多,一到清明节左右,鸳鸯便集群飞走了。以前村民都不认识鸳鸯,平时见到它们也习以为常,通称它们为“花鸭”。

在钱河,人与鸳鸯和谐相处,已是平常。

天鹅飞回借粮湖

2016年冬天,地处荆门与潜江交界处的借粮湖,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终于召唤回来一群久别的越冬天鹅。

当年飞回借粮湖越冬的天鹅有30多只。这些美丽的白天鹅悠闲自得,站立在湖水浅滩中晒太阳,舒展羽翅,而且洁白的倩影倒映在明镜般的湖水里显得格外亮丽。

天鹅,别名白天鹅,属雁行目鸭科类大型水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天鹅是地球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性机警、胆怯,善游泳。从外观看,大天鹅和小天鹅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嘴唇长短有所区别。

天鹅飞回借粮湖,这一可喜的生态景观,在江汉平原引起了不小震动。

借粮湖又名接粮湖,位于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与潜江市积玉口镇交界处,系千余年沉溺型丘间洼地积水而成的滞积湖。借粮湖是江汉平原腹地的一块天然湖泊湿地,水质清澈见底,自古就是天鹅、大雁、野鸭等鸟类的栖息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借粮湖围湖造田,湖区水面缩小,再加上人工围网养殖,赶走了越冬的天鹅。近几年来,借粮湖拆除围网,恢复天然渔场,在湖水浅滩种植莲藕,改善了湖泊生态环境,天鹅才重回借粮湖。

白琵鹭春恋长湖

早春二月,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鸟类观察员来到沙洋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广袤的湖泊湿地见到一群群洁白如玉的水鸟,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一条白色的玉带时起时伏,远看以为是成群的白天鹅一头扎在水中觅食。经过仔细观察才看清,百米之外的湖中,那群觅食的白色水鸟,不是白天鹅,而是嘴角直长扁得像琵琶的白琵鹭。

转眼间,蔚蓝色的天空又飞来一群白琵鹭,缓缓降落在湖中那群白琵鹭觅食的水域里。只见一只只体形高大、羽毛洁白、姿态优美的白琵鹭,金鸡独立站在水中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白琵鹭那黝黑扁阔直长似琵琶的嘴壳,在阳光照耀下铮铮发亮。春江水暖,鱼虾浮游,真没想到长湖还栖息有近200只白琵鹭,全国罕见。

白琵鹭属于鹮科琵鹭,因嘴极象琵琶而得名,为大型涉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常聚大群栖息于湖泊湿地,每年3月底从南方越冬地飞回北方繁殖地,深秋季节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及东南亚越冬。

长湖位于荆门、荆州、潜江三市交界处,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也是长江、汉江间地势最高的湖泊,面积122.5平方公里,浮游生物生长旺盛,鱼类品种约20种。近几年,为了加强对长湖湿地的保护,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净化水质,各地下大力气整治沿湖的造纸厂、玻璃厂、养殖场等,实行了关、停、并、转,彻底解决了长湖污染源。并采取疏通河道、植树种草,对河水进行微生物技术处理等办法,开展退田还湖、拆除围网养殖、“禁渔”等综合整治,让长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得以重返长湖。

鸟是不分国界的动物,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哪里有绿水青山,哪里就是鸟类安居的家园。如今,全市上下正在努力建设生态荆门,最终,将把荆门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大雁爱上黄荡湖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一字行。”一群群越冬的大雁,翱翔在汉江泛洪区的黄荡湖上空,俯瞰回春的大地,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黄荡湖坐落在汉江流域的沙洋县高阳镇境内,如今自然湖泊面积有5.35平方公里。2012年12月,黄荡湖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纳入《湖北省第一批湖泊保护名录》。据史料记载,黄荡湖是汉江泛洪时留下的湖泊湿地,芦苇丛生,鱼虾丰富,自古就是大雁越冬的栖息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沙洋农场建设初期以垦湖造田为主,使大片汉江流域的湖泊湿地变成了耕种的农田。现在留下的天然湖泊不到过去的十分之一,是大雁及其他鸟类的家园。

每年深秋时节,从北方迁徙到沙洋黄荡湖栖息越冬的大雁有数千只之多,而且大雁种类有鸿雁、豆雁、灰雁和白额雁等。大雁爱上黄荡湖,已成为沙洋汉江湖区难得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大雁,又称野鹅,是大型雁类的通称。它貌似天鹅,是家鹅的祖先,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雁是人类熟知的鸟类种群,每年秋分后,大雁从北方南迁至长江中下游越冬。春分后,大雁又北归迁徙到东北繁殖地育雏。

黄荡湖栖息的大雁属冬候鸟。每年深秋迁徙到黄荡湖越冬的大雁有增无减,这一自然现象,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有关。一些自然湖泊实行天然养殖,冬天湖边种植麦草,为大雁储备了丰富的越冬食物。再加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栖息黄荡湖的大雁有了居家的安全感。

再过几天,栖息黄荡湖越冬的大雁又将北迁飞回繁殖地育雏。深秋时节,大雁南归时,黄荡湖将会迎来更多的越冬大雁。

来源:荆门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