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昌龙同志科技工作先进事迹

06-04 09:45   云上荆门  

常昌龙,男,现年54岁,中共党员,现任荆门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农技推广研究员。湖北省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油菜专业组专家,湖北省第十一届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肥料应用协会特聘专家(测土配方施肥组副组长),湖北省12316服务热线专家,荆门市委市政府首届杰出人才,荆门市首届把关人才,荆门市劳动模范。该同志长期从事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种子、土壤肥料质量检验和种子管理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市重大科技推广项目18项,引进筛选8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率先开展两系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DNA分子检测,在全省率先建成部级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为荆门种子、耕地质量技术把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共有9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奖励;《湖北省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集》等4部著作在湖北省科技、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8篇论文在国家、省学术刊物上发表。先后分别被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省农业厅评为先进个人;被荆门市委评为十佳基层党支部书记、全市农村、农业工作先进个人。主要事迹如下:

一、承担省(部)市科技推广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市重大科技推广项目18项,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主持完成湖北省科技厅“高产优质抗逆杂交油菜新品种华油杂8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荆门)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了湖北省“郑麦9023引进与应用”项目的研究,连续三年开展品种试验示范,探索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湖北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成为荆门市小麦主导品种。参加的湖北省科技厅“超高产优质饲用大麦新品种华大麦4号选育与应用”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推动荆门市标准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持完成了荆门市“标准化绿色食品(稻米)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荆门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与中国农科院科研合作,组织国家“973”计划土肥项目(2013CB127400)“肥料养分持续高效利用机理与途径”课题研究在荆门市实施,有6个子课题:“缓控释肥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根层调控提高磷肥利用率研究”,“有机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秸秆还田碳氮互作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推荐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肥料养分持续高效利用优化模式研究”。稻—麦轮作定位试验连续实施5年。项目已结题,正在鉴定成果。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合作,组织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2)“水田两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项目在荆门市实施,实施了“稻/麦、稻/油氮素肥料运筹、轻简栽培和稻草还田定位试验” “稻-油/肥合理种植和耕作方式研究定位试验” “油-稻种植模式优化试验” “早玉-晚稻轮作培肥和稳定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等4个子课题。该项目为长期定位试验(3年),已实施2年。

二、主持全市种子、土壤肥料质量检验,提高全市质量检验技术水平

为杜绝假劣种子、肥料下田,把好种子、肥料质量关,组织编写了《荆门市种子、土壤肥料质量管理手册》,先后4次主持了荆门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肥料质量监督检验站通过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省农业厅机构审查认可“双认证”;4次主持荆门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土肥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参加全国、全省检验机构能力验证,检测项目全部合格;2009年主持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通过省农业厅考核,成为湖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2018年主持市土肥站化验室通过农业部组织专家考评,荆门市土肥站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市州唯一的部级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具备出具种子、土壤、肥料检验公正数据的资质。使荆门市种子、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测能力水平达到全国市州一流水平。特别是新增了纯度室内DNA分子检测杂交水稻种子能力,掌握了检测技术,改变了以前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只能通过海南岛异地种植鉴定、费工费时、受气候影响结果不很准确,以及正季鉴定只能事后处罚属马后炮的现状。2010年,在全省市州率先组织开展两系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DNA分子检测,受到省种子管理局表彰。2018年,新增了土壤重金属、有效硼等检测能力,土壤检测参数由原来10项增加到26项。近年来,组织抽检种子样品2000多份,田间现场鉴定种子质量20多万亩,室内DNA分子检测种子纯度样品400多份,检测准确率达到99.9%以上。组织检测土壤、肥料样品1500多份,检测准确率达到99%以上。签发的种子检验报告,客户抱怨率为零,没有出现一份检测责任事故。

三、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土肥新技术,促进荆门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是引进筛选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品种。2009年以来,带领团队,在掇刀区团林镇、东宝区牌楼乡、沙洋县马良镇、屈家岭管理区何集办事处等地开展300多个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摸索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筛选了适宜荆门市种植的新品种80多个,应用面积20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13亿多元。二是试验示范土肥新技术,促进荆门绿色发展。共组织开展45个土肥新技术试验示范,争取柑橘有机肥替代化肥、耕地质量保护、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资金3100多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200万亩次,增施有机肥240万亩次,种植绿肥52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4%,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51.7%。全市连续5年化肥使用量负增长。为荆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主持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评价。 2016-2018年组织全市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与评价,建立59个部省市耕地质量监测点,取样检测2400多个耕地质量评价基础数据,2017年度耕地质量等级2.95,同比增加0.04个等级。受到省耕肥站表扬。

四、创新种子管理制度,确保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种子纠纷调解是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种子纠纷主要有种子质量纠纷和非种子质量纠纷,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处理不好容易由种子事件升级为政治事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为此,通过认真调查,不断总结,在实践中探索归纳总结出种子纠纷调处五点做法:一是建立种子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种子管理信息联系;二是建立部门联系机制,实现气象资料共享;三是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学习,提高处理纠纷能力;四是建立纠纷处理专家库,依法准确出具鉴定结论;五是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得以在全省推广。组织编写了《荆门市种子质量田间纠纷应急预案》,使种子纠纷处理有章可循。2009-2013年,共组织查处种子案件100多起,没有出现行政诉讼败诉现象。调解种子纠纷150多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五、注重理论研究,夯实土壤肥料等农业技术理论基础

共参加编写4部论著,发表8篇论文。其中2016年参与编写的著作《湖北省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集》被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论文“发展绿色产业应对汉江荆门流域生态危机的思考”在2017年《时代经贸》总第419期发表,论文“秸秆育秧盘在水稻上应用效果”在2018年《湖北农业科学》第3期发表。2015年编写《荆门市农业“十三五”规划》农业项目部分,编制完善“十三五”农业项目120个,总投资1786亿元。2014年9月在全省农业项目稽查工作会议上作了“加强农业项目稽查,促进项目规范实施”典型发言。2018年11月在全省耕肥系统能力建设培训会上作了“推进标准化验室创建,实现土肥工作新突破”典型发言。

来源:荆门市科协

责编:化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