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7月7日上午,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连接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与云南省镇雄县坡头镇的“鸡鸣三省”大桥成功实现主拱圈合龙。大桥年底前建成通车后,两地群众往来时间将从现在的两三个小时缩短至几分钟。当晚《新闻联播》进行了播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是这些交通运输人的奋斗精神、坚韧奋斗,让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就在前几日,国新办举行“交通长”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交通运输领域五位代表讲述了他们的难忘故事,宋神友就是其中一员。
“核心技术是很难从国外吸收借鉴来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宋神友慨叹道,回忆起当时推进项目时的一点一滴,每往前推进一步都有难忘的经历,而最令他难忘的还是沉管隧道带来的。
宋神友回忆说,难题是如何保障钢壳内混凝土的填充密实,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首先想到的还是吸收借鉴,所以管理中心先后组织三个团队到国外有类似工程经验的项目去交流学习。
其中第一个团队去了以后,想参观当地(日本)的钢壳混凝土浇筑过程,了解如何保障钢壳混凝土填充密实,但对方不让近距离参观学习。于是代表团租了一条船,可在距离浇筑现场大概两百米就不让再靠近了。
宋神友是第二批去的,去钢壳制造工厂参观现场,中方人员每个人身后都站着一个对方工作人员,不让随意拍照,经过这次技术交流以后,就产生了深深的体会,核心技术是很难从国外吸收借鉴来的。
回来以后,管理中心决定,一定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于是管理中心组织了中船华南造船基地以及相应的科研单位,花了一年半时间针对项目的需求、结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研发了国内首条钢壳沉管智能制造生产线。目前首个管节已经制造完成,精度控制及焊接质量都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同时,管理中心花了一年时间组织建设团队及科研单位,研发了相关装备和控制系统,在国际上第一次实现了钢壳混凝土智能浇筑,通过控制液面上升速度实现浇筑速度控制。目前通过29组模型试验验证,基本能达到设计要求。
作为一名工程师,宋神友还谈了桥梁建设方面的感受。
1957年,我国“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建成,从此拉开了我国大型桥梁建设的序幕。
宋神友大学毕业以后,刚好遇上我国桥梁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首先经历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桥梁“跟踪与提高”发展时期。他先后到上海南浦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见习,它们分别是我国现代化大跨径斜拉桥和悬索桥的肇始桥梁。但同当时世界桥梁强国相比,无论从规模、建设水平还是材料,均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后,宋神友经历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创新与超越”大发展时期,我国相继建成了世界首座跨径超千米斜拉桥——苏通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世界最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南沙大桥等重大工程。他也深度跟踪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黄埔大桥、港珠澳大桥和南沙大桥的建设全过程,亲眼目睹了我国桥梁建设水平突飞猛进的发展。
截至目前,世界跨径排名前十的各类型桥梁中,我国均占据半壁以上江山。
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和创新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完整的桥梁工业体系和规范标准体系。
通过跟国际同行的同台竞标,我国先后承担了巴拿马运河三桥设计、巴拿马运河四桥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国际重大项目,中国桥梁已经走向世界。
“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大国,并向桥梁强国迈进”,宋神友说,“作为一名桥梁结构工程师,我个人也非常自豪。”
来源:央视网
责编: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