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一位退休老干部眼中的乡村变化

08-07 11:01  

          

我生长在乡村,工作在农村,退休后又居住在栗溪镇的集镇上。六十多年来,我参与农村建设,亲历了家乡的变化。如今,我想说:农村变化大,从前穷乱差,而今美如画!            

儿时的记忆里,村庄里都是草屋、泥土路。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我有幸到武汉读书,亲身体验了城市的繁荣。我参加工作,又重回乡镇。当我结婚,在老家土屋举行婚礼时,仍用的是煤油灯照明。乡下人小发明,将铁皮罐头盒四周各挖一圆孔,然后用铁皮卷成四根小圆筒,插入圆孔中,后将棉花捻成绳,灌入圆筒中,往盒中注入煤油,最后点燃棉绳,挂在堂上,四周都能发出亮光,名曰“满堂红”。我穿着礼服,望着“满堂红”,再想想在武汉读书时享受的电灯照明,如同白昼,心中不由地感慨:城乡差距好大。            

后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电灯照明成为现实,空调、电冰箱、电视机、手机,也进入了普通农家。过去“秀才不出门,广知天下事”,现如今,农夫不出户,也能笑谈全球新鲜事。            

农户之变,显眼在住房。我所在的乡镇,农户住房经历了解放初期的茅草房,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干打垒土坯房、石砌房,农村大包干初期的砖木机瓦结构房,逐步发展成样式新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农村低保户、特困户的住房,更是引起多方关注,除国家补助资金外,村民委员会还组织劳力帮扶,并在用地、用料上给予照顾,使得弱势农户也能迁新居、住新房。农村之变,着力在公共设施。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村民出行难的是落后的乡村公路,有一首顺口溜:“乡村路,晴天走,土飞扬,雨天行,趟泥浆。”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现在不仅通村公路全部水泥硬化,通组路也修成了水泥路。不仅如此,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投资力度,拨专款建了两委办公阵地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并配套建设体育设施、公共绿地。对环境治理,更是提到议事日程上,村里有专人,配备清运车,设垃圾处理场,对沿河流域,设立河长制,签订责任书,共建美丽乡村。去年,栗溪镇还荣获荆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村民之变,根本在精神面貌。从集体生产、统一核算,到分田到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国家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村里建有党员活动阵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在村头、路口、田边架设无线广播,分早、中、晚播放新闻,宣讲法律知识,介绍科技信息,传唱流行歌曲。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还广泛开展了创文明家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带来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村庄变美,村集体发展壮大,村民收入增加,居住环境更适宜。房屋更加漂亮了,道路拓宽了,拥有私家车的人更多了。农民文化程度提高了,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普及了,平均寿命延长了,人的精气神更足了,活得更有滋味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有今天,农民有今天,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是党让农村变美了,让农民变富了,让农业有奔头了。            

(作者:郑启发 系栗溪镇政府退休老干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