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冀交界之处,有一片茂密的林海——它就是塞罕坝。50多年间,塞罕坝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沙地变林海,让荒原成绿洲”,这是三代塞罕坝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创造出的生态奇迹。
新中国建立前,蒙冀之交的这片土地,由于过度开垦和连延的战争已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1962年,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林场原有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369人的创业队伍,正是这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拓荒先锋,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
荆门广播电视台 陈馨敏:“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塞罕坝的机械林场,经过三代人50多年的奋斗,以前的一片荒凉,现在已经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林海。”
如今美丽的塞罕坝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记者遇到了来自河北石家庄的一家人,他们自驾8个小时来到这里,就是想看看塞罕坝的美景,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
游客 刘先生:“这边空气清新凉爽,原始森林嘛,想带孩子们来见识见识看看。来的就是心情舒畅,就是不虚此行。”
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主要街道上,各种特色餐馆、特产店随处可见。记者见到了其中一家店的老板李国申。他是林场附近的村民,随着塞罕坝成为旅游胜地,李国申在塞罕坝经营着两家餐馆,每年营业时间从4月底到10月中旬,营业额也在逐年上涨。李国申告诉我们,他的父母曾参与过塞罕坝植树造林,父母讲述的经历让他记忆深刻。
餐馆经营者 李国申:“这都是老一辈种树,现在的结果吧,这几年国家对这里的投入也特别多,原来我来的时候这个小镇还很破旧,现在国家打造了一个森林小镇,在这里建设的也特别好,我们的收入也是越来越好,才有了现在的生活吧。”
从茫茫荒原到松涛百万顷,几乎每个来这里的人都会感慨塞罕坝的变化之巨。现在,河北塞罕坝林场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范例,同时,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也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荆门广播电视台 陈馨敏:“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绿色圣地,更是一座令人敬仰的精神高地。这也是彰显我们人与自然最和谐相处的典型范例。”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
责编: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