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会诊+康复训练+心理疏导 让救治细节提升治愈率

03-17 15:30  

医疗队在进行会诊。(浙江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供图)

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组建指令传来,浙江省人民医院全院响应,慨然出征。

2月19日,院长葛明华带队,全院21个科室172名队员集结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整建制接管了一个重症病区。

20多天过去,出院消息频传,平均每3例重症患者中有两例治愈出院,且无一例病人死亡或转为危重症。

多学科会诊,找寻突破口

“明明对症治疗,患者症状为什么没有改善?”“是不是肺部病灶加重?”“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导致的?”2月25日,在医疗队多学科会诊会议上,来自各个科室的医生讨论着患者李爹爹的病情。

年过七旬的李爹爹有高血压病史,2月中旬开始反复干咳,3天后症状加重,入院接受治疗。常规救治后,病人的咳嗽和胸闷症状还是略有加重,这种情况引起医疗队高度警觉。

一场队内多学科会诊展开。提出疑问,分析可能,推翻假设……不同的专科医生集思广益,甚至争论激烈。厚厚的防护服使他们动作变慢,雾水模糊了眼睛,但大脑始终高速运转,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寻找蛛丝马迹,将信息分享给队友,试图在一团迷雾中找到正确的出口。

最终,在心内科工作10年的医生林敬阳从临床细节中发现:患者心力衰竭极有可能是“真凶”。新方案实施后的第一天,患者症状就得到了显著改善。3天后,李爹爹可以自行下床活动了。

“面对患者复杂病情,单独一个专科医生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各学科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林敬阳感慨。

与此同时,网络多学科讨论制度也建立起来,医院前后方的各学科专家共同发力。3月2日9时30分,远在浙江的超声科副主任彭成忠,远程控制机械手臂,为隔离病房的重症患者进行超声检查。

他们来了,不只是眼前的172人,而是身后整家医院各学科专家并肩携手救治患者。

康复训练,完善救治细节

康复训练的补位,让治疗细节变得更为完善。

康复医生朱迪刚进入病区时,患者眼里满是困惑:动动手、抬抬脚能治病?

在好奇而又怀疑的眼神注视下,朱迪进行康复宣教和指导,还设计出简单易学的患者自我锻炼方法。

呼吸吐纳,动静之间,皆费心思。

清晨,朱迪像站在树梢上发出第一声鸣叫的鸟,每次他的出现都会打破病房的沉寂,安静的病区立刻有了生气。所有患者都被调动起来,有的跟随指令深呼慢吸,有的按口令动手抬脚,有的开始练习健身操……

辅助治疗一段时间后,病人们惊喜地发现,呼吸顺畅了、肢体有力了、精神变好了。

作为呼吸道传染病,新冠肺炎的影响波及患者全身。肺功能、躯体功能、呼吸功能、运动功能,都可能受到冲击。

多学科诊疗推动病情好转,而康复训练则完善治疗细节。

“我们接管的不是病区而是病人,在排除禁忌症的情况下,康复介入越早,收效越好。” 朱迪坦言,在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康复训练都能助上一臂之力。

医心,让努力水滴石穿

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有时会成为患者难以承受之重。身体的不适、内心的煎熬、亲人的离去,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心头,精神心理问题随之悄然出现。

失眠、心慌、胸闷,患者李阿姨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抵触治疗。来自精神卫生科的医生朱俊鹏从心理量表评估的结果发现,李阿姨存在轻度焦虑情绪,是典型的心理患者。

心理疏导刻不容缓,但患者紧闭的心门却不愿就此打开。一次又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后,李阿姨才慢慢说出自己的“心病”。

原来,她患病一月有余,曾朝夕相处的病友都已经治愈出院,而她仍旧缠绵病榻,数次核酸检测结果不断在阴性、阳性间变化。情绪渐渐急躁,信心开始动摇,李阿姨越发觉得治愈无望,甚至生出放弃的念头。

事实上,她的病情正在一天天好转,胸部CT影像显示病灶已有所改善,呼吸道症状有明显好转,气喘和咳嗽症状也已消失。

针对患者的困惑,朱俊鹏细致解答。每个患者病情各异,但只有配合治疗,坚定信心,才能离出院那天更近。多次心理干预后,李阿姨焦虑情绪好转,愿意配合治疗。

“信心,是一剂良药,让前期的努力不白费,后期的恢复事半功倍。”朱俊鹏深有体会地说。

目前,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房共收治病人44人,治愈出院30人,治愈率达68%。

队长葛明华介绍,总数虽不多,但治愈比例较高。随着轻症患者大量治愈,如何进一步提升重症患者治愈率将成为重点。多学科协作,强调功能康复,重视心理疏导,这些是医疗队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

来源:湖北日报

责编:杨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