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三个多月前,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三个月后,总书记又实地了解张謇的事迹。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总书记为何如此关注?他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的《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我们一起来听张謇的故事。
△点击收听本期《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音频
状元办厂,实业救国赤子心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祖上几代都是以农商为生。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张謇从小被送入私塾学习,父亲希望他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位于南通博物苑的濠南别业是张謇先生的故居,建于1914年,主楼是英式建筑。(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正是在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在日记中沉痛写到:“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状元办厂”在当时更是新鲜事。但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他这样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大生纱厂钟楼是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的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都是根源于此。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今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五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强爱国情怀。他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群谈到“爱国”。总书记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大兴实业,办好一流企业
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爱国的标准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说:“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看过张謇的故事就会发现,他正是这方面的榜样。
在立志从商之后,张謇仔细研究了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他发现,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他意识到,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于是他大力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
1895年,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
△张謇先生雕像(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经历一百多年的商海沉浮,大生纱厂已经发展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至今仍在原址进行生产经营。纺织产业始终是大生的根与魂。
△这是大生纺纱车间的细纱工序(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是民生之本。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对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习近平曾经这样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规划建议还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言商向儒,“父教育而母实业”
在南通博物苑,习近平总书记重点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
张謇进军工商领域并取得成功,但他始终没有摆脱儒家知识分子的烙印。他言商仍向儒,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认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他倡导通过实业壮大国力,又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1903年,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1905年,张謇还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博物苑隶属通州师范学校。张謇专门作了一副楹联,介绍办博物苑的初衷——“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副楹联至今仍然悬挂在博物苑南馆的月台上。
△博物苑中的这副楹联(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不少南通人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涯都是在张謇创办的学校里度过的。
先是兴办实业,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张謇把他从商的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在今年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重点谈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他说:“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所写的校训。(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走近优秀人物 追寻一种精神
回望一个人,回顾一种精神,笃定一条前行的道路,获取一份前行的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国内考察中前往名人故居或纪念馆。
在云南和顺,总书记走进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纪念馆,提出要培养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云南和顺古镇的艾思奇雕像
在甘肃张掖,习近平参观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故居和其创办的职业学院,强调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在天津梁启超旧居,在辽宁雷锋纪念馆,也都留下了总书记的凝望和思考……
鉴往事,知来者。“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从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人物身上汲取的精神养分,将转化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无穷力量。
来源:央视网
见习编辑:金思雨
审核: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