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令第722号)落地落细,2020年6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弘扬“店小二”精神“十必须十不准”》的通知,市委市政府印发《荆门市弘扬“店小二”精神、严格执行“十必须十不准”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弘扬服务企业群众“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公安机关作为党委、政府的“刀把子”,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发展的重任。通过学习,全市公安机关一致认为,在服务经济疫后重振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扬“公安当先”精神,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直接考验公安机关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因此,荆门市公安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聚焦“痛点”、紧盯“堵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荆门公安机关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实践
荆门市公安局党委历来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大胆创新和实践。
(一)在“放”字上做文章,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为全面深化公安机关“放管服”改革,落实“只进一扇门”工作要求,坚决“放”下该放的事项,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以实现公安改革效应的最大化。一是实行“一窗”受理。在市政务中心设立“公安窗口”,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治安、内保、出入境、交警(政务中心车管办事大厅)等公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务中心审批,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实行免费邮寄”的工作机制,做到群众和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实现了行政审批职能、事项、人员、场所“四集中”。二是开展“简政放权”。聚焦群众办理户口迁移、居住证、驾驶证等办证量大、涉及面广、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将治安(户政)、出入境、交警等3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或派出所,实行就近办、便捷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三是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对群众办事的各类证明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理清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各类无谓证明,理顺循环证明,切实做到无法律依据的证明事项一律取消。共取消治安、出入境、交警等部门需提供的户籍证明、无犯罪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居住证明等30项证明事项,取消后由公安机关通过网络核验、实地调查等方式查证,切实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二)在“管”字上下功夫,积极加强审批监管。为规范权力运行,坚持简政放权和依法监管并重,市公安局多措并举,加强对公安审批事项的监管。一是制定“五张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制定市公安局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监管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政务服务事项“四办”清单,对90余项公安职权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达到权责清晰、责任明确、服务事项明了的目标。开展公安政务服务事项颗粒化梳理,按照不同服务对象、业务场景、办理行为等进行拆分细化,方便群众办事。二是创新审批监管,强化“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依托国家“互联网+监管”平台实行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编制公安部门检查实施清单38项,及时归集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各类监管数据,并纳入“互联网+监管”动态管理系统,对外公开发布,推动监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信用监管,加强联合执法。建立健全“一单两库”并坚持动态更新,做好监管全覆盖和常态化。每月利用监管平台开展“双随机”抽查,将检查结果对外公开,做到了监管工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化。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建立公安部门监管清单40余项,细化监管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将公章刻制业、旅馆业、典当业等特种行业许可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调整为后置审批,审批权限下放至县(区)级公安机关,加强事后监管。达到“以严格规范,保证公平公正”的目标。
(三)在“服”字上出新招,全面推进审批便民化。荆门市公安局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做好服务企业群众“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一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做好便民利企。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深化户籍制度、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等改革措施,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站办理、一次办好”。落实减权放权清单,压缩审批时限、减少办理环节,持续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贯彻落实公安部15项便民利企措施、制定《关于全市公安机关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执法指导意见》。2020年5月11日,召开全市公安交警部门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举措线上直播新闻发布会,推出“七项举措”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群众提供“自助办、就近办、延期办、容缺办”等服务。针对群众反映在政务中心办证缴费不方便的问题,在公安窗口安装POS机,开通电子支付。为深化市级公共服务事项“两集中”改革,将涉及治安、出入境、交警等部门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市政务中心公安窗口或部门办理大厅集中办理,实现审批事项环节简、时限短、效率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的便利和实惠。二是着力推进“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推进审批事项网上办理,通过网络联通、数据联合、警种联动等举措,积极推进“不见面”审批。通过湖北政务服务网、湖北公安政务服务平台、荆门公安“微警务”对外公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须知、办证流程、办理时限等内容,真正让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知晓办事程序。以“鄂汇办”、“湖北公安政务服务平台”等为载体,力争打通内外网数据流转障碍,采取“网上受理+网上办结”,提升网上服务体验感和便捷度,最大限度变“人力跑”为“数据跑”,方便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强化湖北公安政务服务平台的宣传推广及应用,推出“电子证照卡包”应用服务,并将治安、出入境、交警等11大业务警种435项政务服务打包上线,推行网上咨询、网上预约和网上办理,提高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湖北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荆门加大平台应用宣传力度,实名注册20余万人,居全省第一;在全省平台及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用户使用率综合考核中,荆门排名第一。通过湖北公安政务服务平台解答群众网上咨询2000余条,网上预约及办件500余件,较好地服务群众网上办事。2020年4月26日,京山市公安局曹武派出所通过“湖北公安政务服务平台”成功为家住武汉的李女士办理了新生儿落户业务,这是荆门市首例“全程网办”办结户籍业务,标志着全市公安户籍管理服务依托“互联网+”更加便民化、快捷化、精细化。三是着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将旅馆业、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核发纳入“证照分离”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制和优化审批服务方式。简化审批材料,通过在线获取核验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明等材料,对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的,当场发放许可证。将公章刻制备案纳入“多证合一”内容,推行企业公章刻字“一网通办”。对外发布企业公章刻制办理流程,公布全市41家刻印店名称、地址及联系电话,以“数据多跑路”换“群众少跑路”,提升企业便利度和群众满意度。2019年以来,共为全市用章单位刻制印章3万余枚,落实0.5个工作日完成刻章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公安"放管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公安政务服务工作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改革实效与社会各方期盼还有差距。市公安局在市政务中心设有公安窗口、出入境窗口,在交警支队车管所设立政务中心车管办事大厅。按照改革要求,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所有公安政务服务事项要求全部进驻市政务中心,因市政务中心场地限制,交警等事项未能进驻市政务中心,改革实效与群众期盼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一是行政审批机构需进一步完善。市公安局成立行政审批科,设立公安窗口,有专门机构编制,但目前省公安厅未成立行政审批处,我市少数县区级公安机关未成立行政审批科,没有专门的业务机构。二是自助便民服务设施不齐全。出入境、交警等部门在大部分办事窗口配备了自助便民服务设施,城区警务站、派出所户籍窗口、社区便民自助服务设施不齐全。三是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少数接待窗口在办证高峰期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个别窗口工作人员对待群众不能做到积极主动、热情微笑服务,群众办事排队等候时间较长。四是办证缴费方式单一。少数基层办证窗口未开通微信、支付宝等电子缴费方式,群众办事只能通过银行现金支付或银行卡支付,群众办证缴费不方便。
(三)改革创新有待加强,信息共享与数据对接力度要加大。“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对各类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度、利用度还不够高,网上预约受理、网上审批流转还未全面铺开。“大数据+智慧警务”的发展运用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尚未互通共享数据,公民的婚姻、教育、房产和企业的工商、社保等基本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不能通过在线获取,影响了审批效率。“一网通办”仍有局限,公安机关各警种业务办理系统与省市“一张网”对接存在困难,大部分公安业务依托部、省级系统在专网受理、办结。居民身份证、出入境证件办理等公安业务需现场采集人像和指纹,必须申请人亲自到现场办理,核实身份,无法全程网上办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要真正实现“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总体要求,就必须牢牢坚持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将改革进行到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的需求与公安政务服务实现无缝对接。
(一)要强化服务意识,当好“店小二”。公安机关作为执法者要变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为“服务者”。“店小二”当得到不到位、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我市营商环境、创业创新激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好“店小二”,要将服务意识强化到位,将服务能力提升到位。真正把企业和群众当家人、当亲人、当贵人,俯下身段靠前服务,在认识上同样重视、政策上同等对待、工作上同步推进,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实行“零距离、零门槛、零限制”,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同等、规则相等,用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
(二)优化政务服务,提高公安行政审批效能。加快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推进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推动“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对相关部门已取消而其他部门仍要求群众出具的各种证明,应通过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来核查解决,而不应该要求群众提供。大力推动实体政务服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促进网上办事服务质效提档升级,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
(三)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一是制度标准先行,整合服务资源。打破政务资源交换共享的壁垒,推动服务资源整合联动,按照“应上尽上、全程网办”要求,搭建公安统一受理平台。聚焦数据衔接的堵点、难点问题,强化公安机关不同部门信息平台系统整合,加快国垂、省垂系统对接进度,以“总对总”方式开展与省一体化政务平台和“鄂汇办”对接工作,早日完成对接。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争取“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把群众的办事体验感做到最优。二是强力推进“数据警务、智慧公安”大数据建设,打造新智慧警务。升级信息平台,增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公安政务服务平台提档升级,创新推出“智能关联办、套餐组合办、刷脸容缺办”等举措。加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指纹核验等技术运用,扩大综合服务自助终端部署范围,健全政务服务网上办理事项,提供全天候智能客服服务,实现网上自动审批办结。探索办好“一事联办”套餐和“互联网+帮办代办”服务,借鉴淘宝购物车理念,围绕实际应用场景,实现“关联事项、一表申请、一链办理”,打造智能化政务服务新模式,推动实现“网上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三是加强电子数据应用,推动“减时限、减跑动”落实落地。强化电子证照推广应用,为“减材料、减环节”提供基础支撑。推行网上办、掌上办,让办理时限压缩到最短,办理环节精简到最简。结合公安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和“鄂汇办”移动端实现线上线下“亮证”,推动实现凡是可以在政务平台办理的事项一律网上办;凡是可以通过快递代替群众跑腿的,尽量通过快递送达;凡是材料库中已有的材料,原则上免于提供;凡是能够共享电子证照的,免于提交实体证照;凡是无法律依据的证明事项一律取消,不得让申请人提供。聚焦群众办事的热点、堵点,打破政府部门间、部门内部“信息孤岛”,从根本铲除“奇葩”证明、循环证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将“最多跑一次”跑进“民心”。(作者:荆门市公安局行政审批科 章慧)
来源:市优化人文环境专项工作组
责编: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