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开稳走 稳中趋好——2020年掇刀区经济形势分析

03-04 19:06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国内外形势影响,掇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落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六稳”“六保”为主要任务,经济从暂停到重启到复苏,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工业发展提速、需求持续回升,就业总体稳定,市场活力增强。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48亿元,同比下降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同比下降1.7%;完成进出口总额59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外商直接投资2854万美元,同比下降76.88 %;实现财政总收入22.4亿元,同比下降18.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67亿元,同比下降1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55元,下降2.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9元,下降2.8%。

二、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三次产业形势向好

农业生产稳定。一是夏粮“一增两减”。夏收粮食面积0.40万亩,较上年减少49.8%,产量0.09万吨,减少46.9%,夏粮单产每亩224公斤,增长5.6%。二是夏油呈“三增”态势。油菜籽面积22.11万亩,同比增长10%;油菜籽产量3.54万吨,增长10.3%;油菜籽每亩单产为160公斤,增长0.3%。三是秋粮平稳增长。秋收粮食面积23.61万亩,增长0.12%,其中,中稻面积21.9万亩,增长2.9%,总产量12.23万吨,增长1.4%。四是蔬菜面积产量稳步增长。全年蔬菜及食用菌面积5.22万亩,同比增长2.5%,产量12.14万吨,增长0.4%。

工业经济增势好。一是大中型企业发展趋好。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77.7亿元,占全区的81.3%,同比下降9.2%,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0.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尤其是全区规模最大的中石化股份,累计实现原油加工量517.9万吨,增长1.4%,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原油加工量增幅基本同步,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拉动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产业持续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连续8个月正增长;当月增加值同比增长32.9%,已连续9个月实现高速增长。三是战新产业加快复苏。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月增幅5月份已转正,12月实现产值28.07亿元,同比增长10.3%,连续6个月正增长;累计产值下降4.3%,较1-10月、1-11月分别收窄5.5、1.7个百分点。四是新增企业拉动有力。8家新增规模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1.78亿元,同比增长1011.7%,拉动全区产值增长5.9个百分点;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986.0%,拉动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5.8个百分点。

服务业降幅收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19亿元,同比下降9.1%,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提高23.6、15.3、3.9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48亿元,同比增长9.9%;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46亿元,同比增长4.0%。规上服务业企业37家,实现营业收入24.42亿元,同比下降11.5%,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提高43.4、18.05、1.4个百分点。

(二)三大需求持续回升

投资降幅收窄。一是项目个数增长明显。全区在建项目207个,较上年同期增加47个。新开工项目128个,较上年同期增加54个。二是民间投资占比提高。全区民间资本完成投资占比为83.2%,较上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房地产民间投资占比为18.4%,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回升。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8.6%,分别较1-3月、1-6月、1-9月提高135.8、94.8、34个百分点。四是二产业投资占主导。三次产业结构为0.6:62.6:36.7,其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8.3%,其中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5.1%,高于全区投资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五是房地产投资拉动明显。本年新增10亿元以上房地产开发项目两个,完成投资8.7亿元,占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20.2%。本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3.06亿元,增长21.9%,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7.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升温。一是批发业降幅收窄。批发业累计完成销售额215.76亿元,同比下降15.51%,较1-11月收窄1.29个百分点。二是“吃穿用”增势良好。全区“吃穿用”社零额连续5个月保持高速的增长,8、9、10、11、12月分别增长315.98%、90.21%、44.39%、69.93%、165.15%。三是餐饮业稳中有升。餐饮业累计完成营业额0.62亿元,同比下降26.50%,较1-11月收窄0.12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回稳。 一是外贸出口备案企业增加。培育亿纬动力、鸿创科技等企业出口,加大外贸出口备案力度,扩大出口增量,全年新增外贸出口备案企业29家。二是创新出口平台建设。与荆门市普路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外贸服务企业衔接沟通,打造集融资、通关、退税、物流、保险等服务于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区32家外贸企业提供出口便利化服务,引导企业通过保税物流中心开展铁海联运出口的新模式,有效节约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订舱率。

(三)三大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工业企业效益提高。“减税降费”效果显现,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下降5.7%,其中,税金及附加同比下降3.39%,应交增值税下降16.41%。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5.82亿元,下降8.3%,较1-9月、1-10月、1-11月分别收窄1.7、2.1、0.9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78.19元,较上年同期减少0.87元。

二是企业债务风险降低。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98%,较上年下降3.18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快于GDP增速2.5、2.1个百分点。农村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1%,拉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个百分点。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蓬勃发展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81家,其中高新制造业75家,高新服务业6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22亿元左右,同比下降17.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8%。

二是加大科技项目争取力度。“千亿级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项目”入选科技部“百城百园”项目,康沁、梦阳获批国家“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大专项立项,国家级项目实现破零;亿纬动力、拓达、美邦等3家企业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辖区23个企业获批2020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9家企业顺利备案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推荐人才超市成功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华中农业、大金龙2家公司成功获批省级星创天地,兴花孵化器成功获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7项,交易金额近3400万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交易额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2020年分别达到近6.2亿元、5.5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减产企业多。累计产值同比下降企业83家,占66.9%。二是行业运行忧大于喜。28个行业大类,有17个行业的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占60.7%;67个行业中类,有38个行业的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占56.7%。其中,电力生产行业累计增加值增速为-23.8%,拉低全区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三是节能降耗压力较大。全年累计综合能源消费235.3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6%;单位增加值能耗1.38吨标准煤/万元,增长3.0%。

(二)投资接续增长动力不足。一是大项目个数偏少。5亿元以上项目17个,较上年减少7个;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较上年减少5个。二是结余投资存量偏少。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中结余投资过亿元的31个,结余投资过5亿元的6个,结余投资过10亿元的1个,所有项目结余投资总量149.6亿元,较上年减少6.5亿元,五年来结余投资最低。三是项目申报通过率不高。全年申报新入库项目220个,申报通过136个,通过率为61.8%。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三个街道投资总量占全区投资总量的86.3%;从投资增速看,投资增速最高和最低的镇(街道)之间相差54.8个百分点,从投资总量看,总量最大和最小的镇(街道)之间相差近10倍,差距明显。

(三)服务业下降趋势明显。一是汽车行业明显下降。全年累计销售额下降17.42%,较1-11月下降2.13个百分点。二是石化行业降幅较大。23家石化企业占我区批发业销售的28.66%,12月当月同比下降22.34%,低于批发业行业增速27.76个百分点。

(四)财政增收压力较大。一是重点企业减收。重点监测的198家企业累计完成税收13.87亿元,同比下降25.3%,税收总量占总税收收入的65.9%。其中,仅57家企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较小。二是主要税种降幅较大。全区地方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4%,减收2.59亿元。其中,三大主体税种累计完成税收7.53亿元,下降17.3%;增值税降幅最大,累计完成4.49亿元,下降23.8%,拉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8.2个百分点。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营商环境,积蓄发展动能。一是精准对接,确保包联服务到位。各包联单位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针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照时间节点,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提升企业获得感。二是主动对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做好惠企政策解读,围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问题,各包联单位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在降低企业成本上出实招,扩宽企业发展空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协同,确保不流于形式。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共同发力,就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的各类共性和个性问题,深入研究,分层分级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营商环境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突出招大引强,补足发展后劲。一是明确招商重点和方向。重点在招商引资理念和思路上转变,由过去注重工业项目引进向注重二、三产业并重的方向上转变,由传统企业项目招商向注重产业链、产业集群上转变。“精挑细选”,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好项目,形成梯次接续的项目储备格局。二是抓特色强链补链。围绕再生利用与环保、生物医药、汽车装备等产业链条,从最关键的市场主体抓起,着力引进更多需强链、延链、补链的项目,着力引进关键环节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大力推进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新动能。

(三)着力企业培育,增强发展支撑。一是加强“进规入库”。加强对拟入库企业的监测力度,一旦达到规模标准,迅速申报入库,充实“四上”企业库,尽快形成增量。二是加强要素保障力度。重点解决企业用工问题,降低人员流失率,提供援企稳岗补贴,让企业留得住人;畅通物流渠道,确保产品运得出、紧缺原材料运得进,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定生产。

(四)围绕项目推进,筑牢发展基础。一是抓项目谋划。围绕“两新一重”、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百亿工程、千亿产业”等领域,进一步充实“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库,力争总投资规模实现新突破。二是抓项目建设。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开工前的审批、环评、用地、征拆、融资等问题,促进新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全力推动投资60亿元的长城汽车、26.2亿元的温泉新城二期、10亿元的旺林新材料、7亿元的永健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三是抓项目入库。压实项目入库主体责任,完善新开工项目入库手续,解决项目前期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与统计部门衔接,备齐入库资料,确保项目开工即能入库、入库即能上报投资。

(五)注重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竞争力。一是着力政策引导。对本地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改造升级的扶持力度,抓好有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落地,推动传统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推进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增长动力全方位转变,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结构新动能新优势。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政府继续加大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科研专项资金扶持,鼓励在库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瞄准高端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以科技创新占领市场,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厚植新的竞争优势。三是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一方面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通过金融创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完善相对应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出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各项政策,落实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信贷倾斜政策的动力。

(六)激发市场活力,引导消费升级。一是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积极引导商贸企业开展各种“线上+线下”、春节购物等促销活动;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助力我区商贸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多数市场主体影响较大,商贸服务业企业困难前所未有,要争取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难题。三是全力支持两大商圈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掇刀万达和葡萄园两大商圈改造、提升,让商圈串起来、亮起来、强起来,全面提升商圈辐射能力。

(七)紧盯税收治理,提高增收能力。一是加强部门沟通治税。加强与税务部门协调与配合,加大对重点税种、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的监测力度,增加对税收支柱企业开展调研频次,把握税收变化影响因素,找准收入短板和工作着力点。二是加强征管治税。将收入细化到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具体的项目和税种,掌握征收进度;督促执法部门加强非税收的征管,确保应收尽收。三是综合分析治税。利用综合治税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加强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重点税源企业监控,及时采集涉税信息,确保税源在第一时间发现、申报和征收。

来源:荆门市统计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