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真实的历史,就发生在荆门!涉及京山、钟祥等多个地方

05-28 11:32  

本期 团团隆重推出

《 荆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形成 》

嘘,闭上眼听一听

穿越那段烽火岁月~

红色故事

1938年5月,中共湖北省工委副书记陶铸从汤池出发,亲自到大洪山区实地勘察,决定把鄂中抗日的中心放在京山北山。同年10月底,中共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在日军的隆隆炮声中,率领“应城县潘家集商民自卫队”来到京北丁家冲,在鄂中树起第一面抗日旗帜。不久,京山、钟祥等鄂中抗日武装汇集丁家冲,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丁家冲成为鄂中最早的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杨学诚、陶铸的领导下,随后建立钟应、京安等数块游击根据地,为创建鄂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立足打下了基础。

1939年6月,李先念、陈少敏率新四军挺进团到达京山罗店大山头,与鄂中抗日武装会合。中旬,在京山养马畈召开中共鄂中区党委扩大会议,决定组成新的鄂中区党委,将鄂中、豫南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鄂中公开亮出新四军旗号。李先念、陈少敏以大山头为基点,向鄂中各地出击,打击日伪顽固势力,收编改造游杂武装,取得了新街战斗、三战坪坝等战斗的胜利,开辟并巩固了大山头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战的发展,大山头根据地进一步发展成为京安及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

李先念、陈少敏来到京山北山后,将石板河、丁家冲基点发展成为还包括八字门、向家冲、小焕岭、巴家冲等几点一线的稳固的京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来,京北与大山头、白兆山连成一片,构成鄂中和鄂豫边区的基本区。

从1940年开始,鄂豫边区以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基础,开辟京南,发展襄西,挥师大小悟山,建立了京钟南山、天京潜、襄西的荆南、荆钟(含北山)等抗日民主根据地。1943年,新四军第五师进入襄南,建立以洪湖为中心,包括沙洋长湖在内的襄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整个抗战时期,荆门及京山、钟祥地区除公路沿线和中心城镇被日军占据,大洪山及荆西北山地要塞为国民党第五战区控制外,绝大多数区域都牢牢掌握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手中。

本期青年朗读者


陈琨

28岁,共青团员

国网荆门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调度员

来源:青春荆门

编辑:琳达

审核:杜莉

三审:郑海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