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 彭雪枫和拂晓剧团

08-10 10:39   云上荆门  

拂晓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前线、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绽放的一朵文艺鲜花,而精心培养这朵鲜花的园丁,就是当时新四军第四师的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彭雪枫

1938年4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从豫东东进深入敌后,沿途行军休息时,常常写标语,教育部队、宣传群众,做些鼓舞士气的工作。同年11月,部队在鹿邑县转楼村住下时,来了一批13到16岁左右的男孩,他们都是杞县大同中学的学生,能说会唱,抗日热情很高,要求集体参军。经部队研究决定,欢迎他们入伍,并以这批学生和有文艺特长的战士为骨干,成立拂晓剧团。剧团成立后,彭雪枫师长语重心长地提出要求:“你们要多编排一些配合当前抗日斗争的小话剧、活报剧,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的道理,同时又揭露汉奸和伪军的罪行,打击日寇的气焰。这样既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也教育了人民群众。”

拂晓剧团演出的第一个活报剧就是《打鬼子》,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狂妄的日本兵,残酷地枪杀了中国百姓,激起了极大的民愤,游击队得知此事后,迅速抓捕了这两个罪大恶极的日本兵。演出结束后,观众群情激昂,许多热血青年当即踊跃报名参军。首演一炮打响后,一发不可收拾,剧团又先后编演了《保卫麦收》《军民一家亲》《参加新四军去》等一批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新剧目。彭雪枫一直关注着剧团的成长,他经常观看剧团演出,还对剧团成员们说:“你们的演出一定要让群众看得懂,要适合群众的要求,最好还能激起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拂晓剧团演出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剧团演出设备虽然简单粗陋,但在巡回演出时,每到一村都受到村民们的欢迎。1938年深秋,剧团到泌阳县邓庄铺演出,群众自动地找木棍、找门板、挖土埋柱子,很快搭起一座戏台,挂上幕布,点燃油灯,男女老少坐在戏台前的空地上。戏台上先是演员们合唱抗日歌曲《新四军军歌》《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后演出话剧《突击》。当剧中的老爷爷抱着被日寇杀死的孩子,含泪控诉敌人的暴行时,台下的观众禁不住地愤怒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在向群众、友军和部队做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拂晓剧团也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演职人员增多了,业务水平提高了,受到了广大军民的赞誉。彭雪枫师长也曾在师直干部座谈会上说:“如果让我凭兴趣挑选工作的话,我愿意做拂晓剧团团长。”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喜爱这支文艺战斗队啊!

拂晓剧团冒着枪林弹雨在舞台上不断地锤炼、成长,积累了一大批革命剧目,也培养了许多人才,堪称播种机。抗日战争胜利后,拂晓剧团和苏中的前进剧团合并,改编为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继续作贡献。

来源:江苏学习平台

编辑:刘哲

二审: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