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中铸牢青年理想信念

08-12 14: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和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引导青年“立大志、明大德”,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丰富的营养剂。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百年党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让他们从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面系统学党史,养成正确世界观。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要引导广大青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历史规律、汲取真理力量,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充分尊重青年的学习认知特点和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全面推进、重点突出的原则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帮助青年全面掌握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内在机理,正确把握好历史必然性与规律性,在知情意行上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一要在学习内容上下功夫。将百年党史划分阶段、设立专题,选配编制教材,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深入学习,引导青年全面掌握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做到党史了然于胸,有利于世界观科学塑造。二要在学习形式上下功夫。积极运用青年乐学爱听、易起情感共鸣的融媒体宣传方式手段,如在报刊、电视开设党史专栏,拍摄微纪录片、微视频、专题片等,通过举办展览、研讨会、故事会、走访参观、知识竞答、主题征文、文化沙龙等活动,既严肃活泼又深入生动地学习研究党史,引导青年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志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身。

深入思考学党史,培育正确人生观。要以过硬史实和论证引领青年理性思考,补好精神之“钙”,养成正确人生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以其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生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重大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党史,要引导广大青年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同时还要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硬道理,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无论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些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离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都不可能完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这个历史结论、伟大真理,永远颠扑不破。青年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在深入思考学党史中,让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在广大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形成持续的正向激励作用,帮助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知史明史中凝望未来,以实际行动和奋斗姿态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联系实际学党史,树立正确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我们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担时代责任,强化担当精神,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铸就了举世瞩目的不朽业绩。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也是中国青年的优良传统。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责任担当。结合青年尊崇真理、崇尚英雄的特点,有效引导青年在全面总结、深入学习党史中锤炼担当品格,将理想之“魂”、本领之“体”附于担当之“行”。要引导青年将责任认知转化为责任担当行为并内化为担当品格,培养敢于担当的精神,使青年能够知难而进、克难而上,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得出,在困难面前豁得出,在责任面前担得起,在使命当中扛得住。有效利用老模范、老党员、老军人等老一辈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通过邀请他们围绕党史传经颂典,引导青年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触动他们念党情、感党恩,相信党、跟党走。发动各级团组织青年骨干深入青年当中开展党史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推动青年在同榜样的交流互动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完成思想碰撞、心灵互动和观念重塑,焕发出奋斗的激情,进一步坚定远大理想。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越是需要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个人理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在无比广阔的新时代舞台上建功立业,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研究员 )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郑芸

审核:杜莉

三审:黄韶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