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遵循

08-13 15:40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新时代,要不断探索践行更有力量的基层党建,引领创新完善更有实效的社会治理。

始终坚持党对社会治理集中统一领导

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始终的一条红线。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党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群众的主心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形成符合基层实际的生动实践,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体系建设,从而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

着力构建覆盖全域的党建“生态系统”,推动传统街道、社区党建向城市基层党建转变,促进街道和社区由“行政末端”加速向“治理枢纽”转变,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和动员力;推动党建工作从上层着力向基层着力转变,从局部推进向整体推进转变,从自我封闭向开放融合转变,从简单粗放向精准发力转变,形成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推动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目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因此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制度引领和作风引领,增强政治责任和政治功能,牢牢把握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基层党组织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多元治理格局中其他治理主体的服务、教育和动员作用,通过整合资源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支持,促进社会和谐有序。要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具体的抓手。做实做优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以党建为统领,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矢志前行的底气所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民生关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从源头上保障社会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其核心是在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大框架下,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和载体平台优势,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式方法,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服务群众水平。

要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适应城市基层多样化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在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下足功夫,切实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元需求,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和谐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坚持把善治作为党执政的基本目标,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是关键。

一要强化自治的基础作用。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直接形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自治机制,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突出群众自治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村(居)委会自治功能,推动业委会等组织规范运作。

二要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坚持用法治精神审视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解决治理难题。要加强立法,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点面结合地推进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完善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义务和程序,搭建立意良善、权责明晰、预期稳定的社会治理法治体系。

三要强化德治的教化作用。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要推进德治与平安文化的融合贯通,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本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德治资源,健全德治体系,强化德治约束,用柔性治理提高社会韧性。加强诚信奖惩机制建设,推动在物质奖励、荣誉评选等方面让有德者有“得”,树立鲜明价值导向。

四要强化智治的支撑作用。要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善于运用新技术精准匹配社会治理资源,创新探索主题式、套餐式、移动式服务方式,缩短服务群众距离。加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平台和资源,强化对各类基础要素的时空关联和动态信息的汇总研判、挖掘分析,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党建参阅

编辑:郑芸

审核:张瑞华

三审:黄韶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