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旬:山西介休“老兵秀才”

09-06 09:54  

张春旬(1925—2000),山西介休张兰镇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春旬在介休工作期间,历任中共介休第四区区分委书记、介休县武工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开始后,张春旬任《岳北人民》报记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随军记者。1949年4月后,张春旬历任山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太原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太原之战》。2000年,张春旬因病逝世。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介休。1939年,张春旬参加了介休抗日游击大队,年仅14岁,当时他身材不高,是名副其实的“小八路”。这件事情被身兼特务大队大队长的介休县县长张德含发现,于是指示其离队,但没有让他回家,而是送到介休后方抗日革命学校去学习。在训练班里,张春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介休县抗日青年救国会当儿童工作部部长,后改任宣传部部长。

1943年,张春旬到中共太岳区党校学习。学习期间,张春旬遇到了两位红军干部。他跟随这两位红军干部学习了不少党史和红军知识,如红军各方面军的组成、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等;也学习了不少军事知识,了解了军队生活中的行军、宿营、布岗哨、出操、点名等细节。学习结束后,张春旬回到介休,在介休县委机关当了几个月干事,之后被派到第四区担任区分委书记,后又到介休县武工队任政治委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开始,张春旬奉命到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报到,参加组建野战军新团的工作。后来,张春旬担任《岳北人民》报记者兼新华社太岳分社驻岳北分社记者,主要采访地区是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一带。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晋冀鲁豫解放军组成了第三支野战部队,即徐向前部队,新华社太岳分社派遣张春旬加入徐向前部队,做野战军随军记者,历经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直到太原解放。1949年4月,他转业到山西日报社,做了地方报记者。

1956年,经山西省委审定,张春旬被组织推荐到中央高级党校学习。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学习,张春旬满载而归,后被提升为山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分管记者工作。其间,他曾带领20余名记者、编辑,深入山西最贫困的晋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历时半年有余,考察了13个县,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晋西北地区的农业不应以多产粮食为主要目的,而要广泛提倡造林、种草,绿化山川,进行流域治理,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他的这一论断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厉批判,之后被下放农村。在下放期间,他的妻子患胃癌逝世,留下三个孩子在不同的地方插队、劳动锻炼。直至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生产建设步入正轨后,张春旬的意见才被重视、采纳,逐步付诸实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张春旬回到省级机关,在山西省委宣传部工作,后被派到一个电影摄制队做筹建工作,再后来任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文艺。在新的岗位上,他尽职尽责,常在报纸上发表杂文和文艺评论,以宣传党的政策,表明自己的主张。

他调任太原市文联主席后,在编制上把市文联机关和文联办的文学刊物分开,前者为行政机关,后者为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他借召开第三届太原市文艺工作者代表会的时机,起草了一个《文联章程》,理顺了文联主席团、文联常委会和文联协会的关系。

离休后,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张春旬发表了饱含革命深情的一系列散文,出版长篇小说《太原之战》。他是一名革命老兵,笑称自己是“老兵秀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用笔工作。

2000年,张春旬因病逝世。

来源:山西省介休市史志研究室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