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争朝夕 毛主席批示照上华

10-08 09:56  

走进浙江省兰溪市上华村,村口一幅“毛主席批示照上华”大型宣传画特别醒目。这个在20世纪50年代以养猪闻名全国的村子,还保留着许多辉煌的印迹。

村里的乡村影院,现在定期会放映《上华大队养猪好》纪录片。这部黑白影片,讲述的是上华村村民为革命养猪的光辉奋斗史。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种粮缺肥问题,上华村开始发展生猪养殖,到1986年,全村年饲养量达到4500头。这不但为种粮提供了大量有机肥,也换取了外汇,支援了国家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华村的老百姓过着“三间茅铺两间漏,一间不漏砌锅头”的穷苦日子。在全国土地改革的春风里,上华村的村民分到了土地,在当时的村支书应卸根的带领下,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又逐步成立了合作社,大干苦干,生产粮食。

1952年,毛主席在浙江杭州起草《农业发展纲要》时,应卸根作为农民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当时江浙一带的水稻亩产量只有400多斤。毛主席在会上提出长江以南的粮食亩产要达到800斤,询问应卸根能不能达到,他还风趣地说:“如果实现了,我谢谢你们!”毛主席的这番话,打动了应卸根,也激发了上华村村民拼搏的决心。

当时,缺少肥料是粮食增产最大的拦路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应卸根、胡秋香这一代年轻党员没有被困难绊住前进的脚步。猪的粪肥就是最经济实惠的肥料,为何不养猪呢!乡亲们怀揣“多养一头猪,就是为集体增加一座小型肥料厂”的信念,上华大队创办了集体养猪场,还利用江南水乡的优势培育水葫芦,用作猪饲料,更涌现出了一大批饲养能手。

猪靠人养,人靠干劲,短短两年时间,上华村从最初的几百头猪一下子增加到了3000多头。粪肥的问题解决了,粮食生产实现了大丰收。水稻亩产量达到了892斤,超过了毛主席起草的《农业发展纲要》中800斤亩产的目标要求。上华村率先完成了粮食统购统销任务。

养猪增粮的“上华经验”,在浙江大地传开,后由省政府上报给中央。1955年,毛主席作了《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的重要批示,“猪多、肥多、粮多”“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一时间,全国掀起了学习上华经验的热潮。黑龙江等多个省的干部群众到上华村参观学习,最多的时候,每天参观者近2万人,为此,村里设了专门的接待站,配了专门的讲解员,大家都把猪栏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个人都打心底里感到自豪。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黄韶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