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守望

10-23 17:28  

1985年,广东澄海的迎春花悄然绽放,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妈妈扶着村口的迎春树吃力地向着路的尽头眺望。从1932年起,每当迎春花开的时候,她就一直在这棵树下守望。这一望就是半个多世纪。

老妈妈名叫叶雁萍,守望的是她的丈夫许包野。1920年,两人结婚不久,许包野就前往欧洲求学。在那里,他不仅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还在朱德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

1931年,许包野奉命回国,离家11年后再次见到了心爱的妻子。久别重逢,两人分外珍惜。可是,在家仅仅停留了十天,许包野就接到任务,又要离开。

分别的那天,两人依依不舍。妻子红着双眼,送了丈夫一程又一程。许包野指着村口的迎春树说:“雁萍,等迎春花再开的时候我就回来,带着你和乡亲们过好日子。”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短暂的重逢竟是最后的别离。

许包野先后在厦门和江苏、河南担任市委、省委书记,一直战斗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斗争前沿。他积极壮大党团力量、开展地下斗争,令敌人闻风丧胆、恨之入骨。1935年,因叛徒出卖,许包野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竹针扎进手指,利刃割掉耳朵,双腿被老虎凳压得变形,但他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没有泄露任何党的秘密。

硬的不行来软的,敌人又劝他为家人考虑,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他大义凛然地说道:“我的家人怕是等不到我了,但他们一定能等来新中国,一定能过上好日子!”敌人最后对他下了毒手,许包野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每年迎春花开的时候,叶雁萍总是在村口的老树下等待丈夫归来。她等到春去、春又来,等到花谢、花又开。国共合作了,许包野没有回来;抗战胜利了,许包野没有回来;新中国成立了,许包野还是没有回来。多少个孤寂的夜晚,叶雁萍彻夜难眠,一遍又一遍抚摸着丈夫的照片问:“包野,你在哪里啊?”

1982年,叶雁萍重病不起,她怕再也见不到丈夫了,于是向有关部门求助。1985年,经过多方寻找,一位忠于信仰的共产党人从历史的尘封中走了出来。他曾留下一段文字:“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

半个多世纪的等待,盼来的却是丈夫早已牺牲的消息,叶雁萍一生的期盼被彻底击碎了。病床上,她再次取出珍藏的照片,久久凝视着丈夫年轻的面庞,忍不住泪流满面:“包野,你瞧!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了!可你,却再也看不到了。”

几个月后,叶雁萍走了。临终前,她留下遗愿:把我埋在村口的迎春树下,包野认得那棵树。她还要守望,继续等待她至亲至爱的人。

百年风云,我们的先辈历经磨难,艰苦奋斗、众志成城,最终铸就辉煌。多少儿女情长燃烧在战争的烽火里,多少生离死别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许包野他们那一代人的舍家为国、不畏牺牲,才书写了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解放的不朽篇章。这种精神与气魄,穿越百年时光,依然那样充满力量。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今天,那棵迎春树依然挺立在那里,它诉说着那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相思与守候,它见证了像许包野一样无数隐姓埋名的革命者默默的奉献和付出。他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但是,他们的事迹与天地同在,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永远激励着我们后来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年第10期)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黄韶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