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滉:“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10-29 10:05  

施滉(资料照片)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墙壁上烈士纪念碑的一段铭文,纪念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施滉。

施滉,字动生,1900年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1917年考入清华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发起成立清华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1923年秋,施滉当选清华学生会会长,后在广州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李大钊热情地肯定了他们的革命活动,赞赏了他们的斗争精神。与李大钊的会见,坚定了施滉“为多数人谋幸福”的人生观,使他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及从事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他后来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4年7月,施滉作为官派留学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在美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华侨和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筹办《国民日报》(即后来的《华侨日报》)等,团结爱国侨胞,声援国内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3月,施滉加入美国共产党,并当选为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这是在美洲成立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共产党组织。施滉领导中国局在留美学生和华侨中宣传中国革命,揭露蒋介石、国民党背叛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大众的罪行,唤起美国人民和华侨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同情。

1928年12月,施滉被美共中央派往古巴、加拿大,在华侨中发展共产党的秘密组织。1929年,施滉受党组织派遣到莫斯科学习。1930年秋,施滉从苏联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先后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秘书处、中共中央翻译科、香港海员工会、上海工会等处工作。

1931年,施滉被派往河北,先后任河北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和河北省委书记。1933年冬,由于叛徒出卖,施滉在北平艺专开会时被捕。作为“共产党的要犯”,施滉被押到江苏南京,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坚贞不屈,最终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3岁。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黄韶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