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艺杂志《文艺阵地》创刊号

11-28 19:07  

《文艺阵地》创刊号

《文艺阵地》创刊号

在浙江省桐乡市茅盾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本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创刊号,一行行跳动的字符犹如嘹亮的号角,激励着中国大众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2月初,辗转汉口的茅盾与徐伯昕、邹韬奋商量筹办文艺杂志的计划,决定刊名为《文艺阵地》,这就是《文学》杂志的“抗战版”。

1938年4月16日,由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创刊号上,茅盾发表有《发刊辞》《编后记》以及短评二则、书报述评三篇。他在《发刊辞》中向广大文艺界发出最猛烈的呼号:要在“这阵地上,立一面大旗,大书‘拥护抗战到底,巩固抗战的统一战线’”,同时将文艺战线的同志们团结到“这阵地上”,用文艺作品当武器,团结抗战初期的最广泛的文艺工作者,培养文艺后备力量,形成抗战文艺统一战线,唤醒更多的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从事革命与文学创作的岁月中,他曾使用过“郎损”“蒲牢”“逃墨馆主”等一百多个笔名。茅盾,是他在1927年创作处女作中篇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但未曾想,“茅盾”却从此超越他的本名而家喻户晓。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茅盾被党中央委派为直属中央的联络员,以“锺英”的身份秘密从事党的地下联络工作。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他和瞿秋白、杨之华、孔德沚等一大批共产党员一起走上街头,投身“罢工、罢学、罢市”的游行示威活动,并担任《公理日报》的编务工作,全面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真相。

1927年4月,茅盾担任《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一职,全面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特别是全面报道了毛泽东发动的土地革命的消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茅盾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经武汉辗转回到上海后开始了革命文学的创作。《蚀》《虹》《子夜》《林家铺子》等鸿篇巨著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

1940年10月,茅盾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和夫人孔德沚一起转战重庆,担任文化工作文员会常务委员,冒着生命危险在“白区”从事文化工作。1945年,再次转战重庆的茅盾以国民党政府的“黄金舞弊案”为主要内容,创作了唯一的一部剧本《清明前后》,向读者展示出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战时陪都的社会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首任文化部部长,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文艺繁荣殚精竭虑。临终前,茅盾将25万元稿费捐献给中国作家协会,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基金的奖金,以鼓励我国长篇小说事业的发展。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