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镐、锤、钩——普通工具背后的英雄壮举

12-15 09:14  

铁道兵纪念馆收藏着一套劳动工具,包括绳子、镐头、锤子、铁钩、木钩。它们的主人是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的《藏品有话说》,将为大家讲述这套劳动工具背后的故事。

劳动工具一套

铁道兵,1948年7月5日组建,1984年1月1日脱下军装集体转业。35年间,他们战争时期抢修铁路,和平年代新建铁路,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铁道兵纪念馆有8000多件藏品,承载着铁道兵的历史。其中有一套老旧的劳动工具被放在了显眼位置,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说起这套工具,就必须说起一座大桥——陇海铁路八号桥。该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观音堂镇,建于1921年,桥墩高45米。

1949年,为解放大西北,铁道兵团奉命抢修陇海铁路,铁道兵团一支队一大队负责陇海铁路的咽喉——八号桥的抢修任务。然而此时的八号桥,只剩下5个光秃秃的桥墩。没有登高机械,脚手架也严重不足,该如何登上45米高的桥墩开展作业呢?

这时,一个战士发现桥墩上每隔几米就有一块铁夹板,板上还有圆孔,他提出:做一个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后顺杆往上爬,用搭“单面云梯”的方法爬上墩顶。

杨连第军装照

这个战士名叫杨连第,1919年出生在天津北仓,当过鞋铺学徒、电工、架子工,天津解放后加入铁道兵。参军以来,他多次解决技术难题,被战友们称为“师傅”。可是,这次他提出的方案真的能行么?战友们心里都没底。

9月4日上午,杨连第带领十七名勇士从2号墩开始登高。杨连第身先士卒,举起长杆钩住墩面上的铁夹板,身子一纵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他一只手攀住铁夹板,另一只手接住从下面送上来的脚手杆,用铁丝绑在铁夹板上,后面的同志,再把一根根脚手杆绑结起来,搭起单面云梯。

当杨连第爬到离地面30米的时候,与铁夹板的距离增大到5米左右,带钩的杆子够不着上面的铁夹板了。杨连第叫战友选一根最细最长的杆子,绑上铁钩递给他。可他接到长杆子一试,还是够不着铁夹板。只见他伸出另外一只手,按在光溜溜的墩面上,然后翘起脚来,只用脚尖踏住1寸宽的铁夹板,用力将长杆往上够,终于将钩子套进了铁夹板的圆孔里,得以继续向上攀爬。

快登到墩顶时,一块比墩身大一圈的墩帽拦住了杨连第。杨连第仔细观察,发现有一条被炸弯的钢轨探出了墩帽。他解下腰上的绳索,扔过钢轨,让另一头垂下来,然后抓紧绳子,双脚蹬在墩面,向上一纵,登上了墩顶。

登顶之后,先要凿平墩顶,然后才能架梁。杨连第和战友们用镐头刨,用锤子敲,也只凿下一丁点的混凝土,照这个进度,难以按时修通大桥。为了节约时间,杨连第仅以一块木板作为掩护,在墩顶连续爆破百余次,顺利完成了铲平墩顶的任务。

10月18日,陇海铁路八号桥提前20天修通。鉴于杨连第的卓越贡献,上级为他记一大功,授予“登高英雄”称号。1950年9月,杨连第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出席首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1950年冬,杨连第随部队到朝鲜参战。在战场上,他与战友们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一同筑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志愿军的后勤运输提供了坚强保障。1952年5月15日,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夺去了杨连第年轻的生命,他牺牲时年仅33岁。

杨连第牺牲后,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认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2019年,他又获得了“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

如今,在河南三门峡,杨连第曾参与修复的八号桥仍然在通车运行,它早已被国家命名为“杨连第桥”,并在桥头建造了纪念碑。青山耸翠,列车飞驰,它们同展柜里杨连第所用过的工具一样,永远铭记着英雄的壮举!

撰稿、讲述:铁道兵纪念馆 沈正华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