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高质量循环经济——《荆门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解读

01-21 11:37  

绿色决定生死。《荆门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明确了加快构建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的时间表、路线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新动能。

看似无用的废旧手机,其实是一座隐形矿藏。在我国,每年约淘汰4亿台手机。据测算,每拆解1000万台手机,就可回收超过120公斤黄金、87吨铜,相当于21000枚奥运会奖牌的含金量、19万枚奥运会奖牌的含铜量。

类似的资源循环再利用无处不在。“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作为城市矿山的发源地——荆门,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

发力高质量循环经济。荆门市编制的《荆门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明确双碳目标,实施清洁生产,避免“循环不经济”,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咬定双碳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荆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荆门市能源资源特点为少煤、无油、乏气,却承担了石油加工生产、燃煤发电的能源生产重任。2019年,所加工的500万吨成品油中,外输360万吨;所发电量127亿千瓦时,外送电量18亿千瓦时,预计2025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实现外送电量110亿千瓦时。

荆门市作为能源生产城市,能源辐射支撑基础牢、作用大,生产的油和发的电,为国民经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期以来,煤电冲突不断,纷争不止。前不久,全国出现了规模浩大的找煤行动。面对电煤供应极度短缺和煤价暴涨的严峻形势,荆门市全力做好保煤保供工作,长源荆门热电厂、华能荆门热电厂,讲政治、顾大局,砥砺担当,千方百计克服煤电生产运营面临的困境,确保发电生产安全运行。

窥一斑而见全貌。从荆门的能源支撑看,现阶段煤电仍是我国的主力电源、调剂电源和兜底保供电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器”。

为减少能源生产上的污染,荆门进行了全力突围。目前,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04.31万千瓦,其中小水电装机容量为3.4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为53.65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装机规模40.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10.5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31.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实施清洁生产

到2025年,全市循环型工业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磷化、石化、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建设用地、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80%以上。

推进制造业循环式发展。通过路径引领和技术创新,聚焦石油化工、磷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推广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企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循环发展。

推进荆门石化炼化技术转型升级,实施炼厂干气、余热回收、动力设备变频改造;开展副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碳四、芳烃、丙烯、乙烯等产业链,对接塑料及橡胶产业,进一步升级产业链、循环资源链、优化能源链。

推进磷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引导产业链上游原料加工向工业级、食品级磷酸、电子磷酸电解液等产品延伸。加快技术研发,加强中低品位矿、尾矿和磷石膏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低温余热回收利用,促进磷化工、氟化工、新能源产业链相互耦合,形成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间的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物的互供共享,推进磷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做强做优“节能利废”的绿色建材产业链。以大宗工业固废为原料,开发新型环保绿色建材,重点发展特种水泥、生态板、贴面板、纸面石膏板、石膏隔墙板、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等中高端产品,完善提升产业循环链条。构建产业废物—建材,工业生产/社会领域—水泥窑炉—建材产品等循环链条,促进全生命周期的建材产品资源替代与循环利用。积极研发推广装配式墙体材料,努力提高装配式墙体材料品质和功能,扩大装配式墙体材料应用领域。

完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食品加工产业链。因地制宜推进粮油、水产品、禽蛋、肉等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广节能、节水、节粮工艺技术和装备,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中水和余热的循环梯级利用,推动食品行业与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全量、梯次利用,实现农产品资源“吃干榨尽”。

构建“绿色制造”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打造装备制造绿色供应链、关键零部件从整体产品生产延伸到产品服务的全产业链,提高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延伸服务链条,带动配套产业。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实现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绿色化发展。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推行园区第三方污染治理、节能托管和产业废弃物第三方外包式服务模式,构建全市园区共享的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对市内各个园区重点企业物质流动、能源消耗、废弃物产生量及利用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流向监测,推动产业废弃物在线交易,全面提升全市循环经济相关信息统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鼓励企业与节能技术服务公司、节能技术装备提供商对接,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利用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等现有政策手段做好节能诊断后续跟踪服务,综合运用技术改造、绿色信贷等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根据节能诊断结果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支持化工、建材企业实施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废弃物利用水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稻—渔种养生态模式,农—林—牧复合循环模式,推进林业+旅游、林业+康养、林业+文化、林业+电商等融合模式,实现林药、林禽、林菜、林菌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将荆门建成全国知名的花卉苗木和森林旅游基地。

避免“循环不经济”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须从全局高度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

针对循环经济领域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荆门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全面部署了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五大重点工程。

“为避免‘循环不经济’的问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要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引领作用,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促进循环经济行业规范发展,推动形成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合力。

以磷石膏、粉煤灰及尾矿等工业固废为重点,延伸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逐步实现从传统产业到高端产品的产业链延伸。到2025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50%、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鼓励采矿企业利用尾矿、共伴生矿填充采空区、治理塌陷区,实现尾矿源头减量和就地消纳,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化工、火电等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

以磷化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围绕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工程技术中心,探索将磷石膏大量用于废弃矿井填充和道路基材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新建公路采用磷石膏作为道路水稳层基料的绿色化道路示范工程试点。

加快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链建设,实现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多元化,拓展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链,构建“废水—深度处理、资源回收—水重复利用”废水回收利用产业链。

来源:荆门市经信局

编辑:杜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