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作故乡---新荆门人故事】 罗涛:扎根荆门 传承发展花鼓戏

©原创   11-19 18:18  

罗涛出生于有着“戏窝子”之称的仙桃市郭河镇,2004年作为戏曲人才从洪湖引进到荆门,从此在荆门扎根,潜心研究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这个地方,你的这个转身非常好,但是转身过来以后,一个转身到这边稍微点一下,然后一个侧步走过来,在心里一定要在节奏上,一定要在这个节奏上。”

在荆门市艺术剧院,罗涛每天都会早早来到排练厅,参与编排节目,和演员们一起探讨戏里的每一个细节。

荆门市艺术剧院演员 易卫迟:“师傅对我每一次的排练过程中,哪个唱腔、哪个音符,包括眼神都非常严格,严谨的态度是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要学习的。”

罗涛说花鼓戏的唱念做打很有讲究,因此他对每次排练和演出都一丝不苟。2004年在他被选中担纲《十二月等郎》的男主角周龙时,每天艰苦排练,就算累得腰酸腿痛,腿上伤情不断,他也从不当做一回事。《十二月等郎》2005年3月公演后,迅速引起热烈反响,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文化部文华大奖等奖项。这让也罗涛坚定了攀登艺术高峰的心,走上与戏为伴,与曲共情的职业生涯。

荆门市艺术剧院副院长 罗涛:“作为一个演员,我觉得我们应该对得起我们所在地的舞台要对得起观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舞台一个敬畏,才能才能做到我们一个演员应尽的责任。”

多年来,罗涛主演了《戒石碑》、《青年张文秋》等花鼓戏,从田间地头唱到大雅之堂,成为专家认可、观众喜爱的“台柱子”。

观众 高萌:“很接地气,能够把我们先当代或者说现实都能够结合到一起,在看节目的时候,大家都能够感同身受,都随着剧情流下了眼泪,我觉得这个节目演的确实好。”

荆门市艺术剧院原党支部书记 黄晓强:“从刚开始《十二月等郎》又到《乡月照人还》等等,这些剧目在社会上、在文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每一个戏里面对他来说他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由一个一般的演员走上了一个艺术家的范畴。”

罗涛作为荆门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带头人之一,每年积极参演社区艺术节,让市民感受花鼓戏的独特魅力;他注重资料整理传播,对戏曲的影像、唱腔、剧种等进行保存。他还在荆楚理工学院任客座教授多年,为荆门乃至全省全国培养了一批戏曲人才。

荆门市艺术剧院副院长 罗涛:“同时也希望把我们这种精神,把我们这种学习的状态,把我们的这种应该是精湛的艺术,要把我们精湛的艺术来传承给青年演员传承给我们的后代,让他们能够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

(荆门广播电视台    编辑:郭铁  三审:尉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