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4日)
《人民日报》第4版刊登了
《丰富应用场景,强化供需衔接,
在湖北——北斗应用为行业赋能》
其中对北斗农机在荆门的使用情况
进行了详细报道
全文如下
丰富应用场景,强化供需衔接,在湖北
——
北斗应用为行业赋能
记者 田豆豆 李 霞 吴 君
春耕时节,荆楚大地,一台台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在沃野上驰骋。“有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帮助,今年春耕更轻松了!”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官庄湖农场田湖分场杨榜队农机手张明宝说,有了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他一个人就可以播种、开沟几百亩地。
不仅仅是农机服务。从江汉平原到武陵山脉,从森林巡护到铁路勘察,在湖北,北斗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农业场景应用——
农机有指导 耕种更精确
近日,在钟祥市春季农机化大培训现场,播种机正自动规划路线。“这台播种机安装了北斗终端后,可以自行作业,我们省心又省力。”张明宝看着眼前这台智能化播种机,连连感叹。
和张明宝一样兴奋的,还有荆门市掇刀区康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马洲。在播种机的驾驶室里,马洲指着显示屏上播种机的行进路线介绍:“此时,掇刀区农机北斗信息中心的监控大屏就显示着农机作业的情况,技术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调度这些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
一旁,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涛拿着笔记本,不时记录着农机手反馈的问题。他和团队通过北斗科技应用为智慧农业提供了多套整体解决方案,“我们对装有北斗终端系统的农机不断进行调试。用户增多以后,更要加快产品研发和迭代。”
“以前农忙时,很多农民不会用农机,熟练的农机手也不好找。现在农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终端,田块大小、作业路线,点击屏幕就能轻松获得,解决了农忙时的不少问题。”马洲说。
2016年起,荆门市率先在湖北省开展北斗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试点,在掇刀区建成全省首家股份制“北斗+农机”信息调度中心,并探索建立了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农机部门、移动公司、金融机构等部门参与的“1+N”北斗应用模式。目前,荆门市的北斗应用已覆盖农机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无人机植保、机械收获、秸秆收集处理、粮食烘干等农机作业的六大环节。荆门还建有3家农机北斗信息中心,涵盖农机合作社571家,安装北斗监测终端5910台,累计服务面积达1409.8万亩。
勘察领域应用——
定位精度高 观测数据准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武陵山脉深处,两辆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看着车窗外层层叠叠的大山,费亮陷入了沉思。“在千沟万壑里搞铁路勘察,我们都很熟练了,可要在这里建一个高精度测量控制网,还是有些挑战。”
费亮是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勘察院数智化所总工程师,为了完成此次任务,他和团队携带了12台北斗地基接收机与4台星基接收机,希望用这些北斗应用终端为铁路建设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服务。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费亮和团队抵达了沿江高铁规划施工现场。一行人勘察了许久,最后决定将北斗星地一体化基准站建在附近村民房顶。钻孔、固定、浇筑、安装、通电……随着绿灯闪起,北斗星地一体化基准站成功运行。
传统铁路勘察,需要沿着线路每隔一定距离布设控制点,从而建立起该铁路的测量控制网,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布点难度大,控制点稀疏,且网络通信信号差、数据传输困难,这种测量控制网难以快速获取精确的位置信息,且无法重复使用,成本高。为此,费亮和团队研究了基于北斗的星地一体化增强定位技术,可提供动态定位精度优于2厘米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建立了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铁路工程精密控制测量体系,突破了铁路工程传统测量模式。
“利用北斗建立的测量网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无需坐标转换,即采即用,复用性强,降低了测量误差逐级传播的不利影响。”费亮说,有了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定位技术,即使没有网络信号,只要看得到天空,勘察人员就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
目前,长赣铁路、滁宁城际铁路、杭衢铁路等铁路沿线布设了多个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搭建了4套独立完整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过服务器实现观测数据的实时监测、网络回传与快速解算,勘察人员可以做到实时厘米级、事后毫米级的铁路工程测量。”费亮说。
巡护工作应用——
全天候守护 高效又便捷
一场春雨过后,神农架林区浓雾重重,山林之间,王敏背着双肩巡护包,一路向前。
“虽然现在看不清方向,但不管走到哪里,我的位置都会被即时发送到几十公里外的信息化指挥中心。”王敏拿起一个手机大小的“北斗巡护终端”介绍。
王敏是神农架国家公园官门山管护中心巡护员,除了雨雪天气,他每月至少要在野外巡护10天。为了让巡护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巡护全覆盖,神农架国家公园要求巡护员的任意两次野外巡护线路不能完全重叠。“如果仅仅靠经验去巡护,我有可能走重复的路。”王敏说,现在“北斗巡护终端”能帮助自己准确定位。
除了能准确定位,“北斗巡护终端”还可以向指挥中心发送图文资料。“我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用‘北斗巡护终端’传输测量到的植物数据,还可以用它拍摄动植物照片,第一时间传回指挥中心。”说着说着,王敏停在一棵银杏树前,他一手拿着“北斗巡护终端”,另一只手轻点终端屏幕,拍好照片后,又将刚观测到的数据一一录入:“树高约18米,胸径60厘米,萌芽期……”很快,王敏完成了对古树的巡护工作。
在神农架,像官门山这样的片区共有33个,而像王敏这样的巡护人员有160余名,分布在18支巡护队。“我们为所有的巡护员每人配发了一台‘北斗巡护终端’,不仅让巡护工作更高效,当遇到森林火灾、病虫害、地质灾害等突发情况时,我们也能快速掌握,并及时处理。”神农架林区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强说,目前,依靠北斗导航系统等先进设备,神农架林区资源的管护已经实现全面信息化,森林资源也得到全天候守护。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介绍,湖北是北斗产业的重要产业应用聚集地之一,“在湖北,北斗产业相关企业已达730余家,每年培养数千名相关领域专业人才。”
北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与拓展,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越来越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在荆楚大地上变成现实,未来,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强化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有效衔接,扩大北斗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规模化应用,带动湖北北斗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今天(4月4日)
《湖北日报》第12版整版刊发了
《北斗农机“慧”耕田》
其中对北斗农机在荆门的使用情况
进行了详细报道
全文如下
北斗农机“慧”耕田
记者 柯皓 张鸿 通讯员 周勇 汪龙 徐丁
植保机飞手操作安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机进行喷洒作业。
春耕时节,荆楚大地一片繁忙。在钟祥市柴湖镇吕庄村的一大片农田里,机器轰鸣,数台拖拉机正行驶在地里往复作业。
2月28日,植保机飞手在手机上规划飞行线路,安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机将进行全自动作业。
和普通拖拉机不一样,这些拖拉机驾驶室的顶部有2个白色蘑菇状的天线分布在两侧,这就是北斗导航终端的天线。“有了北斗,我们耕地就有了‘天眼’,自动规划,更加精准。”农机手王明岗说,“以前全靠经验和手艺,手动控制间距和行驶线路,很多边边角角还耕不到,有的还会重复耕,一天最多耕种80亩。现在有了北斗,一天下来轻轻松松可以干120亩,活干得还漂亮!”
2月28日,技术人员培训农机手使用北斗智能终端。
中午休息间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王明岗爬上了高大的拖拉机,只见拖拉机的方向盘下方安装了一个黑色环形装置。“这台拖拉机安装了自动驾驶系统。这是用来自动控制方向的,油门和刹车都能实现自动控制。”王明岗指着驾驶室内的装置一一介绍。“别看这里面有这么多复杂的操纵杆和按钮,现在使用北斗导航终端,可以自动驾驶,全部轻松搞定。”说完王明岗转过身,用手指去操作驾驶室右侧的一块屏幕。农机宽度、播种间隔、起点、终点,在输入几个不同的参数后,不到一分钟,王明岗说道:“好了,我们可以开始自动执行。”
从空中俯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整齐划一在田间作业。
空中俯瞰,这些安装了“北斗”的拖拉机,犹如一个个智慧的舞者,在田间地头划出一条条优美的线条,线条与线条交织延展 ,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耕画卷。目前,在湖北的田间地头,装有这种北斗智能终端的农业机械,现在已经超过3万台(套),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不仅大大降低了作业强度,避免了重复劳动,还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按照计划,今年还将继续扩大安装范围。
3月7日,依迅北斗技术人员通过北斗农业服务管理驾驶舱系统,实时掌握全省各地农机运行情况。
农业春耕因北斗赋能变得更轻松的同时,通信授时、气象监测、应急减灾、城市管理等领域,北斗市场的规模化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3月7日,依迅北斗技术人员演示特种工程车辆定位终端。
200公里外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安静又繁忙。这是一家专注于“北斗+”时空智能领域芯片、板卡、终端等软硬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当下,正是公司产品发货的密集期,每月销售上万套北斗农机智能终端设备。
3月7日,依迅北斗技术人员调试北斗智慧农机。
干净整洁的办公区域,负责北斗终端技术研发的陈志涛和同事正埋头忙着调试程序。陈志涛说,现在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我们的研发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基本上两三天就得更新迭代一个新版本。
在依迅北斗所在的北斗大厦里,还有一大批“北斗+”创新和“+北斗”应用的企业,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再到制造、应用的北斗全产业链。放眼湖北,如今像他们一样“参北斗”的企业全省已经超过了730家。
3月7日,位于武汉北斗大厦的依迅北斗公司内景。
武汉今年将完成城市级北斗+三维实景全覆盖,宜昌开始建设不低于1000亩的智慧无人农业示范基地,襄阳发力车联网……目前,全省各地都在发力北斗产业,进军“北斗赛道”。湖北省最近发布《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3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北斗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级。
来源:人民日报、湖北日报
编辑:琳达
审核:黄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