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水稻育秧全面展开。我市大力推广工厂化水稻集中育秧技术,采取落实好育秧主体,推进“统一苗床地、统一供种、统一药剂处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模式,降低育秧成本,提高育秧效率,有效提高秧苗质量和机械化插秧水平。
4月13号,记者在沙洋县后港镇涛旭农机专业合作社工厂化育秧基地的大棚里看到,苗床上的秧苗已长到10多公分,喷灌设施正在给秧苗补充水分。
【记者出境】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 铁
“住在大棚里,喝着喷灌水,这里的秧苗过上了整齐划一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秧苗质量和种子的发芽率都提高了不少。”
据介绍,育秧工厂一次性批发购种,集中管理,可以节约成本支出和用水。传统的人工育秧每亩成本160元左右,秧苗成苗需1个月的时间,而工厂化育秧每亩成本不超过100元,成苗仅需要20天,可确保不误农时。
荆门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 高级农艺师 杨兴柏
“工厂化育秧和集中育秧,它主要好处是节水、省地、省工、便于管理。”
育秧基地负责人赵涛涛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他兴建了20个设施大棚,尝试工厂化育秧,每个大棚400平米,可保证80亩大田的秧苗供应。每年育秧三到四个批次,能满足周边后港、十里铺、毛李、官垱、甚至襄阳、湖南等地农户近万亩农田的秧苗需要。
沙洋县后港镇涛旭农机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 赵涛涛
“我们一个大棚,一批次出来(可插秧)接近80亩,20个大棚,就是1600亩,还不算我们田间的育秧,我们大棚满了(在)田间也是(集中)育秧,基本上是一批次出来,可插2000亩田,是没有问题的。”
为切实做好粮食生产工作,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政策,强化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示范推广,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扶持各类农业主体兴建育秧工厂200多家,每年采取工厂化集中育秧,能满足200多万亩大田的秧苗需求,确保了全市的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5%,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荆门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 高级农艺师 杨兴柏
“工厂化育秧,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方面,主要起一个基础性作用,它主要在于集中品种、培育壮秧这方面为水稻丰产打好基础。”
(荆门广播电视台 编辑:王芳 三审:丁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