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稿丨地质灾害20年零伤亡!巴东何以创造奇迹

12-06 18:0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汉昌 刘长松 张泉 鲁腾 通讯员 田径

滑坡、泥石流、岩崩、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地质灾害防治是世界性难题。

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自然资源部信息,今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596起,造成74人死亡和失踪。

浩浩长江出巫峡,从巴东入鄂境。这里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大巴山、武陵山、巫山三山盘踞,长江、清江两江分割。巴东全县共有地质灾害点1200余处,其中县城区域就有148处,地质灾害易发指数16.7,高居全省之首,是世界罕见的地质灾害高发区。

最近20年来,巴东县成功预警处置140多起突发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安置31746人,创造了20年地质灾害零伤亡的奇迹。

1
敬畏自然:避让巨量滑坡体,巴东县城二次搬迁

11月下旬,初冬的阳光仍有几分热意。

站在巴东县城长江南岸的黄土坡远眺,江水深流,轻舟驶过,远山层林尽染。北岸,崛起的新县城高楼林立,与我们脚下这片草木繁茂的坡地形成鲜明对比。

治理后的赵树岭滑坡体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通讯员 曾垂伦 摄)

“这里是随时可能复活的巨型古滑坡体,体量6900多万立方米,一旦冲进长江后果不敢想象。”巴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邓明早介绍。

进一步的介绍,令我们震惊、沉默!15年前,这里车水马龙,常住人口4475户15700余人,74家单位,13家工矿企业,房屋面积68.88万平方米。

今天,1.35平方公里的黄土坡,除了一栋废弃待拆的宾馆,不见片瓦,热闹的街景早已消失。坡地上布满了各类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多家国内顶尖的高校和研究所在此日夜监测。

黄土坡,见证了巴东县城的两次搬迁——

1992年,国家启动三峡工程建设。工程蓄水后,巴东老县城将被永久淹没,须先期整体搬迁。勤劳朴实的巴东人民就地后靠,在海拔更高的黄土坡上重建家园。

新县城初具规模,新生活层层展开,地质灾害却不期而遇。

1995年,黄土坡发生两次局部滑坡,造成5人死亡、6人重伤、3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500余万元。其中一次滑坡体前缘深入江中30多米,形成江洲,影响长江航运。

1998年,国内外权威专家会诊确定黄土坡为巨型古滑坡体,随时可能复活。据模型推演,6900多万立方米的巨量岩土滑入长江,涌浪可达百米,波及上下游数十公里,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滑坡体可直达对岸,堵塞长江。

地质灾害潜藏巨大“杀伤力”。1991年9月23日,云南省昭通市盘河乡发生山体滑坡,216人丧生;1999年12月15日,委内瑞拉瓦尔加斯州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至少3万人死亡;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触发山体滑坡,1100多人遇难……

人民的生命是第一位的!2008年4月,党中央作出对黄土坡滑坡区域实施搬迁的重大决策。2009年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正式启动黄土坡新县城整体避险搬迁工程。

巴东风光(湖北日报记者 鲁腾 摄)

因为避让滑坡体,巴东县城短时间内再次整体搬迁,国内外罕见,新县城选址7公里外的江北神农溪片区。

搬迁后的黄土坡经过多年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成为集地质科普、观光农业和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今年7月,黄土坡地质文化村被评定为全国第二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也是全国首个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题的地质文化村。

2
顺应自然:全民参与防治,生命至上避灾第一

今年5月30日夜,巴东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灯火通明,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每一个地质灾害点所在的经纬度、威胁区域、裂缝变化等动态信息。

气象部门预报,未来几天,巴东将连续强降雨。指挥中心向县乡村三级责任人、网格监测员和相关群众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大支坪镇西流水村网格监测员谭光锋接到信息,迅速赶至自己负责的监测点巡查。他敏锐地发现,三组村民谭定怀房屋后边坡有变形迹象,立即通过手机APP上报警情,连夜将谭定怀一家3口撤离到安全地点。6月2日,边坡垮塌,谭定怀房屋被冲毁。

“幸亏监测员组织我们一家提前撤走了,不然就埋在里边了。”69岁的谭定怀心有余悸又充满感激。

地质工作人员进行滑坡体进行测量监测(湖北日报记者 鲁腾 摄)

类似成功避险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7年5月10日至11日,清太坪镇木竹坪村连续发生3次大面积滑坡,垮塌土石方量达800万立方米。县乡村成功预警,紧急转移木竹坪村、郑家园村共181户658人,人员零伤亡。同年6月15日,该镇大堰塘村发生滑坡,成功预警,紧急转移54户219人,人员零伤亡。

2015年12月14日,沿渡河镇链子岩山体崩塌,成功预警,紧急疏散10余辆客车、8辆工程车、2台挖掘机共65人,人员零伤亡。

2019年汛期,沿渡河镇茅田村9组发生滑坡,村民张祖杰家6间房屋被冲毁,成功预警,人员零伤亡。

2020年7月,水布垭镇杨柳池社区发生滑坡,成功预警,紧急转移47户126人,人员零伤亡。

……

据统计,20年来,巴东成功预警处置突发地质灾害140余起,无一人伤亡,堪称人类防灾减灾史上的奇迹!

“宁可信其有,宁可十防九空。”巴东县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中心主任向仕淼说,在地质灾害面前,人类如此渺小,唯有立足于防、早防、时时防,才可避灾保平安。

巴东地质灾害点多达1200余处,直接受威胁群众8万余人。正是长年和地质灾害的周旋,巴东摸索出了一套全民参与的防治办法——全县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将12个乡镇(街道)划分为322个网格,选聘网格员638人。明确乡镇(街道)行政主职为责任人,乡镇(街道)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为监测点管理员,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巴东站技术人员为协管员,架构了“四位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网格员配齐雨衣、雨鞋、手电筒、卷尺、钢笔、记录本“六件套”监测工具,同时在235个灾害点安装电子监测设备766台(套),全县481个有人居住灾害点实现24小时监测。

“多年耳濡目染,老乡们对地面塌陷、房屋开裂、树木倒伏等地灾前兆,高度敏感,群众中遍布土专家。”沿渡河镇党委副书记谭春晖说。

2020年6月29日,水布垭镇长岭村因连日阴雨,路基下陷,村民陈祥龙回家途中敏锐察觉到地灾风险,立即报告村委会,114名村民迅速撤离。最后一名村民刚刚撤离危险区域,3栋房子轰然垮塌,人员零伤亡。

巴东地质灾害“四位一体”防治经验,被原国土资源部纳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在全国推广。

3
认识自然:深入近千米滑坡体内部监测打造国际地灾研究学术重镇

“黄土坡巨型古滑坡体,体量巨大,形成原因和地质结构复杂,对研究地质灾害演化机理并预防灾害发生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唐辉明说。

研究显示,滑坡、岩崩、地面塌陷等是巴东主要的地质灾害现象。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唐辉明就跟随他的导师在巴东县从事地质灾害研究,至今已历经5代人。2000年,他在一次国际地质灾害学术交流会上,正式提出在黄土坡滑坡体内开凿隧洞进行科学实验和监测的设想。“要想准确预测和科学治理库区地质灾害,必须要对它的演化机理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唐辉明说。

经过10年的努力,在巴东新县城搬离黄土坡后,他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投资3000余万元,在黄土坡滑坡体内开凿隧洞,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野外综合试验场,也是全球唯一研究库区滑坡灾害的地下实验室,建成了“天、空、地面、地下”一体化的滑坡监测示范基地。

“如果说黄土坡滑坡体是一个有病的胃,试验场就是一个深入它体内的大胃镜。”唐辉明教授形象地比喻。

试验场由一条主隧洞、5条支洞及31个观测点组成,主隧洞全长908米,贯通整个黄土坡滑坡体,距地表深度90米。洞壁进行了喷浆处理,两侧挖有排水沟,每条支洞每个观测点均安装电子监测设备和实验设施。

黄土坡上的监测设备(湖北日报记者 鲁腾 摄)

唐辉明教授带领一批批师生,在此坚守13年,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我们在隧洞看到,由于黄土坡滑坡体的不断位移,已造成洞壁多处撕裂错位,地面出现大量裂缝,最大的裂缝达成人三指宽,两侧的排水沟部分挤压变形。

“科研人员在洞内工作有没有危险?”“据我们的观测,黄土坡滑坡体深层位移比较缓慢,总体上还算稳定,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滑坡灾害,但浅层滑坡会时有发生,还是有一定危险。”唐辉明教授说。

2007年5月10日,巴东县清太坪镇木竹坪滑坡现场(通讯员 曾冰 摄)

9月28日,一起小型山体滑坡,发生在离试验场出口五六十米处。

试验场运行10余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计划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一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走向世界。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巴东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实践,先后成功预报了神农溪高中、太矶头中学、信陵镇京信中学和岩湾桥等20余处滑坡或崩塌险情,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为巴东长江大桥的安全选址与地质勘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唐辉明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还先后主持设计了巴东县红石包滑坡、谭家坪滑坡、白岩沟滑坡等一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巴东连续举办四届国际地质灾害学术论坛,成为全球地质灾害学术研究重镇,先后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地质专家,见证了巴东防治地质灾害20年零伤亡奇迹。

11月19日,巴东举办“守望长江”半程马拉松赛,1万多名选手激情奔跑在沿江大道上,他们奔跑的脚下,曾经的赵树岭滑坡体经过治理,变成了风景如画的赛道。

村民张祖杰一家躲过滑坡灾害后,搬离了故园,在2公里外的通村公路边新建了一栋6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办起了避暑民宿。“今年夏天生意怎么样?”“托共产党的福,10间房,每天客满。”老张笑了。

敬畏自然 生命至上

□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从世界罕见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到全国首个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题的地质文化村、全球地质灾害学术研究重镇,巴东县化灾害之险为安全之思,以安全之思谋发展之基,付出了巨大努力,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不凡成绩。

20年零伤亡,建立在一个坚定的信念之上,那就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于所当行,不能对自然的馈赠无节制地攫取,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二是止于所当止,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客观带有的风险性,做到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巴东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写下的故事,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敬畏自然葆有清醒且持久的认识。因为清醒,安全之弦不松;因为持久,安全防治得以深深扎根,并开枝散叶,为一方水土构筑起坚实屏障。

20年零伤亡,彰显了一个置顶的价值追求,那就是生命至上。安全之所以大于天,是因为生命大于天。地质灾害防治之所以是重大的安全课题,是因为它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巴东地质灾害防治,各级党委政府、科研人员、人民群众等各个方面“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应的是尽最大可能把“尽人事”的工作做细、做早、做到位,以“安全重于泰山”托举“生命高于一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我们才能不断筑牢安全防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菲菲

二审:李琳达

三审:黄韶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