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荆门漳河新区:双井西瓜“熟”了

02-02 18:41   云上荆门  

中新网湖北新闻2月1日电 (王杰 杨健 邓欣慧)双井村靠种西瓜不仅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而且成为“亩产纯收入达1万元,户平年增收5万元”的西瓜名村。全村有150多户村民靠西瓜产业发家致富,换了新房,买了轿车——

1月26日,寒冬腊月正农闲,一场大雪如约而至,漳河新区漳河镇双井村3组村民邹阳却在大棚里忙活开了:嫁接西瓜苗。

大棚外,雪纷纷;大棚内,暖洋洋。只见邹阳娴熟地拿着刀片剪掉葫芦苗,只保留根茎和两瓣叶片,然后在根茎上割个切口把西瓜苗斜插进去,嫁接就完成了。在大棚另一边,早两天嫁接的西瓜苗已成活,两片绿油油的叶子娇翠欲滴,一个比一个茁壮。为了照顾这些娇贵的宝贝,邹阳这几天都睡在大棚内。

这些西瓜苗,寄托着邹阳的致富梦。33岁的邹阳种植双井西瓜已经8年,从拖拉机、麻木、小四轮,小汽车,再到在荆门城里买房,相比村里在外务工的同龄人,邹阳很满足。

像邹阳这样,在双井村周边有400多户村民,或几亩,10几亩,20几亩,都种着西瓜,同一个品种,同一个品牌,双井西瓜。

双井村因瓜而富足、因瓜而扬名,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双井村党支部书记、荆门双井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社长——刘伟。十年来,刘伟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带领全村走上致富之路。就在前几日,他被表彰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2006年10月,在外打拼近十年的刘伟返乡,与两个朋友一起凑了40万元,租用了55亩土地,并从山东寿光县聘请了一位技术员,尝试种起了西瓜。要想把西瓜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把散兵游勇组建成正规军”,使西瓜生产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2008年7月,刘伟倡导成立了“荆门双井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购买农资、嫁接育苗、规划种植、技术管理、包装销售五统一。新型的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强了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瓜农的收入显著增加。2010年,刘伟为西瓜申报注册了“荆双井”商标; 2011年,成功申报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双井西瓜”。此后,他还为“荆双井”商标设计了商标二维码,并加入荆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通过信息化将西瓜“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在当时全市的瓜果领域开创了先河。

短短几年时间,“双井西瓜”声名鹊起,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和好评,合作社规模也逐渐扩大。到2016年底,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了318人,西瓜种植面积从350亩扩大到6000亩。

当初质疑种瓜致富的农户王明华于2012年主动找到刘伟,要跟他学种瓜。从购种购肥到育苗定植,从田间管理到市场销售,刘伟手把手地教王明华,还无偿为他提供生产工具。在刘伟的指导与帮助下,王明华的5亩西瓜当年纯收入达到4万余元,他感慨道:“种十年稻,不如种一年瓜,这回我是真信了!”如今,王明华也成了村里的科技示范户。

为了带动更多像王明华这样的乡邻发展西瓜产业,刘伟在合作社成立了咨询站,把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系列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免费地进行传授,技术辐射范围近到本村附近的杨店村、车桥村,远到钟祥官庄湖、京山孙桥、沙洋范家台。

在刘伟的带动下,双井村280户村民种上了西瓜,占到了村总户的60%,算上周边几个村,西瓜种植户早已超过400户,形成了以双井刘伟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规模化西瓜生产基地。

如今,双井村不仅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而且成为“亩产纯收入达1万元,户平年增收达5万元”的西瓜名村。全村有150多户村民靠西瓜产业发家致富,和邹阳一样换了新房,买了轿车,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责编:张瑞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