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莲:我的记者坚守之路

©原创   05-06 09:06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从2007年9月,我有幸进入《荆门周刊》工作,到如今12个年头过去了,一路跌跌撞撞走来,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在心头,有成长,有收获,更多的是一份热爱与责任,让我坚守到现在,也许这就是逆风飞翔,越战越勇的滋味。今天,我就同大家分享一个我作为报纸一线编辑记者的小故事。

2012年,是我作为编辑记者最繁忙的一年,也是成长最快的一年,其中却有无数的心酸与苦楚,也有无数的喜悦和收获。那一年,我承担“荆门名家”和“休闲一族”两个人物专栏的采写和7个版面的编校排版任务,一周要做两个人物专访,并撰写两篇3000字左右的人物通讯,采访任务重,写稿压力大。常常是熬一个通宵写完稿件,当天空鱼肚白时,休息半个小时,接着去采访或是排版,但我累却快乐着。那一年,我认识了荆门许多书画文艺界的名流大咖,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大量的养分,思想变得更丰实,写稿技巧得到了淬炼,也为日后的工作积累了许多的人脉关系;那一年,我结识了许多极限户外运动的高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永不言败的运动精神,让我的记者之路越走越顺。

进行报纸编排工作

那一年,我将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自然就疏忽了对儿子和家人的陪伴照顾。那时候,儿子还不满两岁,由他爷爷奶奶在乡下带着,老公在上海打工,我在荆门城区上班,我们一家人是三地分居。六月的一天,我接到孩子爷爷的电话,说儿子高烧不退,需要住院。我急忙将儿子接到荆门一医院住院。儿子在一医住院期间,一直高烧不退,我在陪床照顾他的间隙,虽然忧心儿子的病情,又心疼儿子被病痛折磨,依然一心挂两头,在周五回到报社去编排报纸,因为当时报社编排人员有限,一个萝卜一个坑,报纸不能因为我而开天窗。最危急的时候是当天下午,我在完成了7个版面的编排写稿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校对工作。校对签字完成后,就可以送报纸进印刷厂了,当时突然接到母亲电话,说是儿子从前一天入院,到如今二十多个小孩过去了,打了四五瓶丙球蛋白,依然高烧不退,现在已经进入了休克状态,正在抢救,让我马上赶到医院去。当时的采编部主任郑耘看我眼泪汪汪,赶紧让其他同事帮忙接手我的校对工作,让我赶快到医院去,并嘱咐儿子的病情为重,不要担心工作上的事情。当我赶到医院后,儿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终于转危为安,但依然高烧不退,也查不出病因,医生建议我们转院到武汉去治疗。

当天下午,经过和家人商量,我们将儿子转到了荆州中心医院治疗,经过儿科医生诊断,可能是不典型性的川崎病,之所以在荆门一医没能降烧,是因为丙球蛋白打轻了。一天一夜,儿子连续输了12瓶丙球蛋白,终于退烧了,我悬着的心落下了,又开始记挂新一周的报纸编排采访工作。在医院陪伴儿子5天后,儿子的病情基本稳定,老公也从上海赶到荆州,将儿子转给家人照顾后,我在周二晚上返回荆门,又开始了新一周的工作。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公和我偶有争执执,他总会提起这件事,埋怨我将工作看得重,重过他和儿子。那几年,他时常劝我,写那么多稿件有什么用,你是不是傻,不会同领导说,分一点工作给别人,少写一些稿件,又从没拿过一分钱的稿费,每个月工资那么微薄,仅仅够生活,一点都帮不到家里,不如赶紧换一份工作,或是随他到上海去打工,都被我拒绝了,我总是劝他说,吃亏是福,报社人少,每个人都很忙,我也很热爱这份工作,老公拗不过我,勉强答应我继续在报社工作,但内心深处,对家人,我一直有着深深的歉疚。

12年来,为了工作,对于家人的爱,我有很多缺失。2010年,我的新婚休假只有三天,就赶回了工作岗位,老公来到荆门陪我,但经常的状态是他蒙头睡觉,我托着笔记本电脑在赶稿,一个星期后,老公就赶回了上海。2015年2月,吴垱水库上寒风凛冽,我正坐着渔船,在湖面上拍摄渔民捕鱼的镜头,接到了爷爷病危的电话,等我结束采访,赶回十里铺,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2016年夏天,母亲结石在沙洋人民医院做手术住院,我没有去照顾过一天,尽尽女儿的孝道……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举不胜举,但每当我在做民生新闻时,帮助别人解决了实际困难,比如帮消费者解决了经济纠纷,帮老百姓解决庄稼干旱问题,帮困难群众募捐……看到他们感激的目光,我就觉得这份付出也是值得的,这就是我的记者路上的坚守,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一线编辑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赵雪莲,女,荆门广播电视台《荆门周刊》编辑记者,现为市报告文学家协会副秘书长,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市素质教育学会理事,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主编“文艺副刊”、“书画影苑”、“教育园地”等文化版面,擅长人物通讯采写和新闻摄影,曾采写编排“荆门名家”“休闲一族”“灿烂夕阳”等人物通讯专栏,摄影编辑“三楚掠影”专栏。

记者:荆门周刊 赵雪莲

责编:吴兴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