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丨社区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成“技术活”

10-24 11:18   云上荆门  

垃圾分类,现在是一种新时尚。今年,我市在位于荆门中心城区的关坡社区、浏河社区、惠泽园社区、龙山社区、炼厂路社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建设,并上马了智能生活垃圾分类设备,处在运行或试运行中。其间,城管和社区工作人员做引导示范垃圾分类工作。



日常生活中,这些社区的居民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的?垃圾是如何装袋投放的?居民有哪些困惑……昨日上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白庙街道炼厂路社区,在石化三小南家属区的曾令英家、黄代位家一探究竟。

曾令英:培训很有用 能熟练分装

今年73岁的曾令英住在石化五区212栋的带院一楼10多年。当日8时许,记者来到她家,进门是个10平方米左右的院子,院子的地面上摆着药品、废旧衣物、塑料瓶、玻璃瓶、纸张等。

曾令英说,今年8月起,炼厂路社区开始举行垃圾分类讲座,她只要有空就参加,社区还给她发放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手册,这些培训很有用。“饮料瓶子、纸张、衣服、鞋子、床上用品要分一个类装;废灯管、用过的电池要分一个类装;鸡蛋壳、剩菜剩饭、果皮等要分一个类装;烟头、卫生纸等要分一个类装 ……”她一边对记者介绍,一边用垃圾袋装垃圾,垃圾袋有4个颜色:绿色、红色、紫色、灰色,其中,每个垃圾袋对应一类垃圾(根据四分法,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前前后后分装,花了四五分钟时间。“这个网球该怎么分类?” 曾令英问社区工作人员“我觉得这属于塑料吧?”社区工作人员回应:“网球是由橡胶、棉麻等材料组成,属于可回收垃圾。”

随后,曾令英提着垃圾袋来到社区的智能生活垃圾分类设备前,先是将其他、厨余垃圾投放,再根据语音提示,以及设备正面张贴着的常见生活垃圾图标,一一将玻璃瓶、衣物、纸张、塑料瓶投放。

“我比较热心,看到不会投放的人,主动跟他们讲解。”曾令英说,她看到有些居民将厨房的垃圾和其他垃圾一起装了准备丢,上前进行阻止,让她们将厨房的垃圾装一个袋子丢,剩下的其他垃圾再装一个袋子丢。



黄代位:以前混装丢 现在分开投

今年78岁的黄代位住在石化五区226栋的一处单元楼5楼30多年,上月和本月均参加了炼厂路社区举行的垃圾分类讲座。“以前,路上摆放的是垃圾桶,我们家的生活垃圾是混装着一扔了之,天气热的时候,苍蝇蚊虫飞舞,还有臭气。现在,炼厂路社区上马了智能生活垃圾分类设备,我们在家就得将垃圾分类、装袋、投放,必须对照垃圾分类手册上的内容,细细分,投放也来不得马虎。”

当日,黄代位要分装的垃圾有厨房的垃圾、各种瓶子、药品盒(有过期药物)、旧衣服等。“我和老伴一起分装垃圾,厨余垃圾是大头,一天要丢一两次,瓶子、衣服等,有就丢。”他说。黄代位老伴周诗英说,刚开始分装垃圾的时候不习惯,主要是两老年纪大,记性不好。以前垃圾混装,一般一个垃圾袋就可搞定,垃圾多两个垃圾袋,现在,一般得三个以上垃圾袋(有害垃圾相对少些,可累积了丢)。

本月22日,社区工作人员给黄代位的手机装了APP软件,可扫码开箱;23日9时许,在社区的智能生活垃圾分类设备前,社区工作人员当场给他录入信息,让他可刷脸开箱。“我今天又弄懂了一门‘开箱’技能。”黄代位乐呵呵地说。

延伸阅读

炼厂路社区的示范点为石化三小南家属区,这里有住户1000多户,超过65岁的老人占比社区居民70%以上。该社区安装的一组智能生活垃圾分类设备离社区居委会约50米,处在试运行阶段,每天有不少居民投放垃圾。(记者 杨涛 通讯员 王楠 文/图)

来源:荆门城管

责编:怡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