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市 支撑跨越推动转型

11-07 15:19  

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培育产业新动能,是我市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硬支撑。2015年1—11月,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2763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市工业比重的97%。

创新驱动,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创新驱动。我市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创新,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2015年,我市出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三十条意见,冲刺万亿目标。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千亿产业集群的意见》和《荆门市特色产业园区考核办法》,在全市重点建设20个左右的特色产业园区,每个园区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编制七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初步策划“十三五”工业项目1173个,总投资1.35万亿元,并对400个重点项目编制了预可研报告。为加强行业管理和运行调度,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大科室制改革,成立七大产业办公室和工业经济大运行办,扎实推进非公经济改革和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工作。

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磷化、建材、食品、机械四大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推进,5家示范企业和10家试点企业试点示范效果明显。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序推进。葛洲坝重组钟厦水泥工作全面完成,金鹰能源与兴发集团、广源食品与人福医药、恒生源电子与广东华鑫茂、智展光学与蓝思科技等企业的并购重组进展迅速。

互联网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荆门市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施方案》、“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将新信息技术革命引入传统产业。在京山轻机、航特科技、福耀玻璃、叶威智能等2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和“电商换市”试点示范,支持京山轻机由最大的瓦楞机械设备制造商向世界一流的纸品包装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综合供应商迈进。

补齐新兴产业短板,是打造竞争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2015年,通用航空、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取得突破性发展。1—11月,高端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820亿元,同比增长12%。

精准帮扶,助企渡难关

经济下行,部分行业形势低迷。2015年,针对不同行业面临的不同问题,我市精准发力,相继出台了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30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0条、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文件,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为企业排忧解难,提升工业发展信心指数。建立了市领导联系县(市、区)、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实行包联领导靠前指挥、项目秘书跟踪协调、驻点秘书脱产服务,格林美废旧拆解和电池材料等79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25名市领导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238个。

针对企业技术难题,我市与武大、华科、武汉理工、湖北经济学院等3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校企合作平台,签订市校合作协议44份,聘请科技顾问46人,开展“院士专家荆门行”活动,问诊技术难题160多个,培训技术人才850多人。

针对市场开拓难题,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组织开展建材、电力等产品供需对接会8场次,达成销售协议3.5亿元。

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引导企业对接金融机构、产业基金和资本市场,组织了9次企业融资情况调查活动,召开了11场政银企对接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了“助保贷”“政银通宝”“政银助力贷”“过桥贷”等产品,为235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22.3亿元,为52家企业发放“过桥贷”6.5亿元。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开展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培训13场次,凯龙化工在主板上市,新增26家企业在“四板”挂牌,荆门高新区成功发行全省首单公司债,宝源木业、众和纺织、康沁制药等26家企业与长江证券、日信证券、武汉天逸金融、冠群投资等公司对接。成立了5家政府出资或控股的担保公司,市财政每年补充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县(市、区)不低于2000万元,向工业企业收取的年担保费率由2.5%降为1.5%。全市19家担保机构在保企业918家,在保责任余额43.2亿元。

随着各项政策落地,服务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不断优化。协调落实减税、降费等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减轻负担4.9亿元。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30条意见和“双创30条”出台以来,累计兑付奖励扶持资金5.2亿元。根据政策及时调整涉企收费清单,对供电、供气、供水等垄断行业实行明码标价收费,对电力部门“预收电费”较高的问题进行纠正,清退151家企业预付电费1091万元。

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七大产业定位清晰,要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为此,我市决定实施七大主导产业三年滚动计划,着力推动全产业链招商、企业兼并重组、企业规模扩张等,力争2016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500亿元以上(重复统计)。

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业基金优先跟进、用地指标优先匹配、项目申报优先支持,集中力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制定个性化政策,扶持通用航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百企技改”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承接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落实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积极化解行业过剩产能,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有序推进小火电机组、小锅炉、小玻璃和小煤矿关停(闭)工作。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发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物流平台等新业态,以及工业原料、零配件等专业性生产资料市场,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荆门现代物流园、荆门电子商务中心、沙洋物流港、石牌物流港、京山金瑞物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先进性生产服务业集聚区。

坚持聚群发展,加快建设特色园区。完善特色产业园区认定和年度考核机制,按照规划面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通过PPP模式加快园区水电路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荆门高新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在县级以上工业园区建立检验检测、信息物流、科技服务以及融资、法律、会计中介服务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京山县整合资源建设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的经验。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发展、产业支撑,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全力支持钟祥市冲刺“全国百强”,东宝区、京山县、沙洋县力争保强进位。培育壮大县域产业集群,力争新增2家省级产业集群。组织开展“十强乡镇”考核评选活动,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产业是财政的基石

市人大代表、市财政局局长 丁岱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财政的“基石”,没有产业的支撑,财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财政也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产业发展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和重要使命。2015年,我市财政收入实现总量、增幅和质量“三进位”,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这离不开“三个第一”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离不开市委、市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强力推进和落实。

可以说,产业旺则财政兴,产业强则财政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将“产业强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形成更强的合力,采取更有力的举措,践行“产业强市”理念。一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加大力度促进政策落地。重点抓好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制定促进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如机器人制造的产业政策,承接产业转移、“飞地经济”等产业政策。出台扶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二是要千方百计破解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进一步做大做实做优产业发展基金,要主动对接省级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争取更多国家、省级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要做大“母基金”,积极与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对接,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要做优产业子基金,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基金、并购基金的设立运作,结合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更多的产业子基金,对接七大产业;要加强政银合作,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资支持;要做大做强园区产业投资平台,抓住国家信贷政策调整机遇,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园区加快重资产建设。各地要管好用好财政县域调度资金,聚焦支持主导产业和有市场、有信用、有税收贡献的企业。三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扩大行政审批零收费范围,分类取消和停征,清费降成本,为企业减负。要加大对涉企收费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规收费和增加企业负担行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创新提质,向智能制造进发

市人大代表、湖北华信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桂兵

产业发展,要接地气,更要对接国家政策。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市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形成了以纸品包装机械、锅炉辅助机械、汽车(摩托车)改装及零部件等为重点的生产体系,有区域特色但产业链条不紧,企业之间关联度低,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业务类型较为单一,未能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配套。这既阻碍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技术创新,又增加了企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实际上,京山的许多装备制造业产品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像锅炉吹灰器、叉车、水位表等,在全国占领大量市场份额。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行业管理机制和必要的整合,企业各自为政,制约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壮大。就锅炉吹灰器而言,企业无序竞争,竞相压价,结果只能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滑。

发展产业,产品质量是核心竞争力。必须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结合企业实际,坚持创新发展。要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我们不能满足于面向周边企业辅助零件的加工和机械的组装,生产一些工艺简单、行业准入门槛低、附加值不高的产品。要和华科大、武大、汽车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应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华信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在生产线上引入TA/400型焊接机器人,将焊接速度提高两倍。现在我们正在研发智能吹灰系统、探索“互联网+服务”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化维护服务企业。这些实践告诉我们:智能制造,有舍有得。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向智能化转型,使生产设备智能化、生产的产品智能化,实现由“制造业”向“智造业”飞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打造全国一流通用航空产业城

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会秘书长 田林

通用航空产业是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国内的消费热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民进荆门市委会于2013年和今年两次市政协大会发言聚焦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两次市政协重点提案助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缘于我市是中航工业五大全国产业基地、全国首个爱飞客镇所在地。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有比较优势。首届爱飞客飞行大会成功举办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打造全国通航产业城的信心。

建议我市抢抓国家低空领域开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通用航空产业政策和基础配套,协调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制定推进延伸通用航空产业链的具体配套政策。借力中航工业、国家体总航管中心等国家层面的战略合作者,加快爱飞客镇和通航产业园区两大平台建设,建立全国航空体育培训、航空科普教育、航空文化旅游和通航产品制造基地。配套建设航空大世界、飞行体验中心、航空博物馆、通航会展中心。打好创意经济牌,突出航空科普游、修学游、亲子游、体验游特色,规划发展航空培训业和博览业;打好通航文化牌,支持一批学校创建航空科普示范校,定期举办荆门航空科普周、航空系列赛事、体验活动,倡导通航民间活动,提高全民参与度;打好航空节会牌,加强国际交流和与周边通航城市互动,借助创意手段与娱乐精神,将飞行打造成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产业转型与生态发展相结合

市人大代表、磷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李辉

磷化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磷化工企业对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贡献是很大的。但近年来,磷化行业受到来自政策、市场等多方面的冲击,很多企业出现减产、停产和亏损状态。资源日益枯竭、产能相对过剩、市场需求减少等,是目前磷化企业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围绕三个重点推动磷化产业转型升级。要围绕磷化工上下游产业链招商,提高产品精细化程度。以磷矿镇为例,大部分企业的产品还是附加值低的基础化肥,生产生物化肥、缓控释肥、测土配方肥等高端新型肥料的企业寥寥无几。因此在招商引资中要注重产业的多元发展、循环发展、永续发展,优化产品结构;要围绕重点企业抓转型,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点项目抓服务,在化工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发展环境尤为重要。要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加大各地磷化产业园规划、建设和投入力度,鼓励磷化企业入园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磷化特色园区。

在助推磷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产业绿色化,走生态发展之路。如何将产业发展和生态立市结合起来,怎样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重工业城市无法避免的话题。对资源型城市而言,要抓好开采和生产两个环节。首先,对开采企业必须执行环保开采、安全开采、限额开采、有序开采,严防对地理、地质、水文等的破坏;对生产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执行国家标准,引入信息化手段在线监测废气排放,严格规范管理所有废水排放管道出口,做到雨污分流,对废渣进行专项治理;依托大型企业新建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同时,做好园区绿化,抓好化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扬尘治理。

支持二次创业,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市政协委员、荆门市楚大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邓家辉

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政府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出台好的政策支持企业二次创业,尤其是鼓励企业在二次创业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次创业,既要鼓励有形资产投资,又要鼓励无形资产投资,要在重规模的同时更加重效益、重质量,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工艺创新的投入、设备升级改造的投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此抢占市场份额,优胜劣汰,推动企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产业整体升级。

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攀大靠强,与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同时,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之间形成内部供需产业链,促进产品就地消化,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合作共赢。

市政协委员、市通旺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市物流协会会长 李华清

产业强市,服务业不容忽视。服务业中,物流业是金融、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业不发达,必然会制约其他产业发展,影响整个经济水平提升。特别是荆门这样一个物流业起步较晚的城市,要在物流业发展上下苦功。建议:一是完善城市配套体系,做大做强民生物流。重点建设市区配置中心、末端网点、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二是走产业融合之路,大力发展产业物流。现代物流业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推动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三是服务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危化品物流。随着荆门千亿化工循环产业园项目建设,在化工园区内或东外环选址规划建设集危化品运输、仓储、贸易、金融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危化品百亿物流产业园,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园区众多化工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安全隐患。

总之,要高瞻远瞩,打造综合性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整合资源,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周桂 姚崇斌 赵佳)精选评论技术支持:荆门掌控传媒有限公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