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6日)
吴 锦
▲吴锦同志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作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浓厚氛围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奋力开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会场。
一、过去五年砥砺奋进,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彩答卷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考验、各方面工作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特别是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从荆州港乘船视察荆江,对长江大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我们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战疫、战贫、战洪“三战三捷”。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全面开启荆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这五年,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0亿元,总量保持全省第四。深入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加快园区转型、产业升级,一批招商项目落地投产。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现代造纸、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双水双绿”提质增效,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分别达到4个、49个。荆州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电子商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方特园、园博园、海洋世界等引爆荆州旅游。
这五年,发展动能持续释放。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350亿元。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超过99%。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4.6万户,累计增长5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长66.15%、贷款余额增长104.7%,连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监利实现撤县设市。
这五年,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完成市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底图”构建,初步划定“三区三线”。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7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荆州公铁、石首、洪湖嘉鱼、洪湖赤壁4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沙市机场正式通航,浩吉铁路贯通全境,荆荆铁路开工建设,“一港九区”加快布局。荆江大堤综合整治、荆南四河堤防加固、三峡后续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加快建设。荆北新区、沙北新区、关沮新城成为城市新名片,新建复兴大道、沿江大道等27条骨干道路,完成棚户区改造11.3万套、老旧小区改造513个,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厕所革命”成效明显,城乡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创建“擦亮小城镇”省级示范乡镇12个、特色小镇和产业强镇10个。
这五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环长湖湿地修复、四湖流域生态补偿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河湖库长制体系不断完善,建立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实施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关停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腾退岸线55公里。植树造林230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7.5%,提升16.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8%,提升12.3个百分点。
这五年,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3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0.05万人如期脱贫。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有力有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公共财政支出8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累计新增就业36万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8%。新建、改扩建校舍1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学前教育普惠水平显著提升,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整体推进,疾控体系全面提档升级,三级综合医院达到7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一批文体中心投入使用,涌现出《红军树下》《有爱才有家》等文艺精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连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胜市”,捧回全国综治“长安杯”。推进信访、调解、仲裁、诉讼“四位一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重特大事故零发生,较大事故总量持续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五年,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制定《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县乡全覆盖。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擦亮“协商在一线”品牌。深化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干部等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完成,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实施“红色头雁”计划,聚焦“六个一线”,优化干部选育管用机制。加强“红色阵地”建设,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深入整改,五届市委巡察实现全覆盖。持续发力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暨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大研讨活动,坚决破除“七块坚冰”,聚焦高质量发展“十问”,开展“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及推动六个专项治理;围绕“五个重大”87项任务,远谋近施,夯基垒台;高质量推进集中换届,选用“铁牛型”干部,必将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作风基础和群众基础。
奋斗成就事业,成绩来之不易。过去五年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接续奋斗、全市人民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荆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荆州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破除束缚高质量发展之“冰”,勇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围”。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展不够是荆州最大的实际,工业经济、综合交通、县域发展短板突出;城镇化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社会维稳任务较重;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以“五区五中心”为支撑引领,坚决扛牢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使命
今后五年,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破题开篇、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以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时已至。荆州是湖北之中,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占据着特殊重要位置。湖北的中部需要一个中心城市,荆州责无旁贷。这是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重大部署,从根本上提升了荆州在全省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是时代赋予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也是新发展阶段“赶考”路上的“必答题”。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势已成。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机遇叠加,政策红利加速释放。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二广、许广交通干线“带轴交汇”,“公铁水空”无缝对接,“江海直达”顺畅便捷,商贸物流市场广阔。荆州的交通区位、文化底蕴、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城镇体系、科教资源等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越条件和强大支撑。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兴可待。未来的荆州,将着力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开辟新赛道;更加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人口回流,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和城市能级;立足两湖平原,畅通物流大通道,拓展消费大市场,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五区五中心”为支撑引领,奋力开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建设“五区五中心”,就是要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态美丽、和谐幸福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区”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坚实根基、底盘支撑。对市域而言,就是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全面提升人口吸附力和经济承载力。
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突出核心区引领,强化主体区与辐射带动区联动,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开放体系完善、载体多点支撑、营商环境一流、示范效应明显的承接产业新格局,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
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推进,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形成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加快国家和省级战略落地转化,市域空间布局梯次推进,跨江发展有序实施,城乡发展协调均衡,区域合作联动紧密,工农互促、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化解重大矛盾、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增强。
“五中心”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能级目标、龙头引擎。对中心城区而言,就是增创优势、增强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进一步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配套优势和细分领域先发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推进,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取得突破性发展,打造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地。
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崇智尚学”“惟楚有才”的科教人才优势,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大学城、科创大走廊建设初具规模,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进一步发挥“北客南贾,吴樯蜀船”的扼江居中优势,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持续优化,对外通达能力全面增强,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建成长江中游多式联运节点、大宗商品集散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口、国家冷链物流交易基地。
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进一步发挥“百年商埠,江汉明珠”的商贸发达优势,优化网点布局,升级服务平台,创新流通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提质传统消费,发展新型消费,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依托,辐射县市和周边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强的商贸消费集聚区,创建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
建设荆楚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进一步发挥“楚国故都,三国名城”的历史人文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古城疏散保护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游荆州古城,品荆风楚韵”华丽转身、惊艳亮相。
同志们!抚今追昔,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展望未来,复兴荆州号角嘹亮、催人奋进。我们必须从历史荣光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增强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强化使命担当,把蓝图变为现实、愿景变为实景,让“五区五中心”名副其实,让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于长江之滨、屹立于荆楚大地!
三、全面开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征程,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必须紧紧锚定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聚焦聚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加快增量提质、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努力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凝聚“三命”共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工业振兴崛起为使命,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像拼命,视营商环境为生命,树立工业优先导向,推动要素优先向工业园区汇集、资源优先向工业项目配置、政策优先向工业企业倾斜,涵养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工业文明,不断提升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动支柱产业横向集群、纵向建链,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现代造纸、农产品加工4个千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纺织服装4个过五百亿产业,做大规模总量,提高质量效益,整体提升工业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培优锻强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等10条优势产业链条,形成“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相协同的产业“雁阵”。实施技改提能强基工程,推进传统产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实现规上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全覆盖。实施数字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5G+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大力扶持成长型、裂变型企业,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力争产值过10亿元企业超过100家。
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节会招商,实施“回归工程”,激活“校友经济”。聚焦主导产业上下游,引进一批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企业、外向型企业,推动更多“三类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在荆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坚持高质量招商和招高质量的商,实施“五图”作业,提高项目“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开展“六比六看”活动,以招商成果论英雄、项目多少论业绩、产业层级论水平。建立项目全周期推进机制,储备项目抓前期、签约项目抓跟踪、开工项目抓进度、续建项目抓投产,确保美的“空冰洗”、玖龙纸业、华鲁恒升、亿钧耀能、能特大健康、仙鹤纸业等重大项目如期建成投产达效。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推行“一区多园”平台布局,明晰18个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特色定位,剥离社会事务职能,让国家级园区“大而强”、省级园区“专而精”。实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和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科学合理拓展园区空间。推进园区存量整合、“腾笼换鸟”,通过资产重组、优化配置等方式盘活“僵尸资产”。以“亩产论英雄”节约集约用地,倒逼“寸土生寸金”。鼓励“飞地经济”“招落分离”,在县市园区建立乡镇招商项目落地板块,完善区域间“飞地”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资源相对集中、同链企业就近配套。坚持问据、问由、问源、问效,分级分类分批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实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实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融资、用工等要素保障水平,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审慎包容文明执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推动办事由“找关系”向“讲法治”转变,让法治成为荆州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广大市场主体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
同志们!工业之弱,是荆州之痛。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市轻工勇立潮头,县市企业异军突起。历经改革阵痛、产业涅槃,荆州发展步履艰难。当前,荆州以工业经济全省第七的位次,勉力支撑综合实力全省第四的地位,重压之下,突围紧迫。工业兴,百业兴。我们必须凝聚“三命”共识,咬定青山,杀出血路,选一大批专业干部走出去,冲锋陷阵,深耕招商;让一大批优秀干部沉下去,服务项目,当好“店小二”;将一大批市场主体引进来,扎根荆州,投资兴业;请一大批在外的荆州人荣归故里,创业就业,共建共享。我们坚信,荆州工业一定能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二)打造城区领跑、县域崛起“双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区引领县域发展,以县域崛起支撑中心城区发展,加快完善中心城区龙头引领、县城骨干支撑、小城镇节点辐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有力支撑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优化,促进跨江发展、协同发展、开放发展。构筑“四纵二横一支”干线铁路网、“七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一港九区”港口组合、“一隧十桥”过江通道,加快中心城区“一轴两环四廊带”建设,连通国省干道和城区“半头路”。强力推动荆荆铁路南延、武松高速贯通,加快仙洪监铁路、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南北沿江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省“水铁联运、江海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现代物流体系,拓展港口产业、贸易、服务等功能。争取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试点,建设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北煤南运”“东货西送”大宗铁水联运品牌线路。
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率管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增强城市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提供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支持荆州区大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和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学城、产城、创城融合,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沙市区大力发展婴童服装和新材料产业,聚焦“高、新、精、美”,构筑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新优势,争创全国百强城区;支持荆州开发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推进项目满园、提质强园,打造工业振兴崛起主战场、城区向东“桥头堡”;支持荆州高新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现代物流产业,打造以农业科创为特色的创新发展聚集区、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支持纪南文旅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强规划引领,构建“一江两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过江通道和快速路网建设,推动交通跨江;加快荆州开发区与沙市、江陵、公安工业园区整合融合,推动产业跨江;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破行政界限和城乡壁垒,统筹各类要素资源,推动城市跨江。强化规划“一张底图”管理,加强城市风貌设计,打造“沿长江、环古城”天际线、水岸线和视觉廊道。树立“公园城市”理念,新建一批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完善生态绿廊,守护“一城活水”,建设全域水乡园林城市。布局中央商务区,建设城市新客厅,打造城市新地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城市出入口改造升级,加快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增强县域综合实力。以“三百战略”为目标,打一场县域经济突破性、特色化发展的攻坚战、整体战,奋力实现县域崛起,抬高全市高质量发展底板。支持江陵县加快建设省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全国煤炭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示范区、多式联运示范区。支持松滋市发展精细化工和现代建材产业,高标准建设“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冲刺全省县域经济20强和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支持公安县大力发展循环造纸、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标杆城市,冲刺全省县域经济20强。支持石首市发展医药化工、建材及体育设施产业,建设鄂南湘北重要节点城市、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监利市大力发展铝材料、生物医药和造纸包装产业,打造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荆州市域副中心。支持洪湖市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石化装备和水产品加工产业,与武汉经开区深度合作共建新滩工业园,打造区域合作新标杆。加快县市城区扩容提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经济,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建成一批新型工业强镇、商贸物流重镇、生态农业大镇和文化旅游名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消费供给功能,吸引一批知名品牌建立首店、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规范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多种消费业态,补齐新型零售业态短板,新建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度假目的地和新型消费商圈。提升商贸服务功能,加快两湖绿谷市场整体搬迁,建设一批重大商贸、市场项目。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提升生产服务功能,推动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产品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金融功能,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建设金融街,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生态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打造江汉平原现代金融集聚高地。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行地方首贷服务,拓展产业链融资,推进江瀚新材料、亿钧耀能、航天南湖、丽源科技、一半天制药等骨干企业主板上市。加快提升大健康、人力资源、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红线,扩大主导产业种养规模,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抓好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责任落实,全市重点打造淡水渔业、优质稻米、菜籽油、生猪4条主导产业链,各县市区重点打造1至2条特色产业链。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城乡要素联动、科技进步促动、能人回乡推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冷链物流和惠农驿站建设,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智慧云销等新业态,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打造“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明确村庄分类标准和布局,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大力开展“四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工作,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让乡村更加“洁绿亮美畅”。突出荆楚文化元素、水乡特色,推广“荆楚派”建筑风格,绘好现代版“江汉村居图”。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公安县“三个合作社”经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和产业化联合体,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参与融入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之中。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让广袤乡村成为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潜力,千方百计激活要素、盘活资源,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改革部署,推动改革系统集成、精准施策,确保要素市场化配置、生态保护补偿、教育“双减”等重大改革项目落地生根。全面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国资国企、财税体制、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深化“六多合一”、行政综合执法体制等引领性改革,鼓励基层原创性改革,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荆州模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荆州科创大走廊,设立荆州(武汉)离岸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大学城建设,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长江大学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长江实验室”。建好用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实行“揭榜挂帅”“科技专员”制度,创造更多首批、首台、首创新技术,畅通“钱”与“纸”双向转化通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滚动遴选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全域推进创新型城市创建,加强科普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气象。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标准打造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培育服务贸易、煤炭储配交易期货、粮食肉类水果进口分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现货交易等新业态,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深化与武汉城市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联动合作,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民生同保。加快荆州综合保税区、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构建“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开放体系。
(五)建设美丽荆州,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美丽荆州、绿色崛起成为荆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落实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抓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城市黑臭水体、乡村小微水体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断面。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确保“一江清水东流”。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重点解决化工与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实行“三线一单”硬约束,推进全域国土整治,落实好河湖库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和生物多样性一体化保护,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围绕“一江四湖四河”,打造绿色生态廊道。继续实施四湖流域、荆南四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水系连通工程、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安全建设工程、灌区现代化升级等重大项目,加强河道堤防建设、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确保江河湖库安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展“两山”转化通道,优化沿江民垸分类管理。坚守林业生态红线,优化市域国土绿化空间布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把项目生态环保关,推动企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六)厚植文化特色,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始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增强“创则必成”的信心决心,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科学化、长效化管理水平,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好用好管好新媒体,推出更多文艺精品、社科成果和先进典型。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保护传承荆楚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整体保护,推进荆州城墙、楚故都纪南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序推动古城功能疏解,有效降低人口密度,一体推进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实施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遗址公园,建设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立国家级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国家级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打造“荆楚文化大戏”,建设“中国漆艺之都”。
突破性发展文旅产业。深入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荆州博物馆、楚王车马阵等传统品牌知名度,实现从“养在深闺”到蜚声中外。打造古城小样板,创建5A级景区。传承和弘扬湘鄂西红色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做好“文旅+”文章,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打造“食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的产业链条,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进区域文旅产业协作联动,建设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持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社科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推进法治荆州建设。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以良法保障善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实施“八五”普法,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提升市域治理效能。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深化完善“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提档升级“红色物业”,推行“五社联动”和“党建+网格”。继续抓好平安荆州及“雪亮工程”建设,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发挥智治的支撑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平台,把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八)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夯实促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群众从人均收入、生均面积、千人床位、亩平绿地、户平停车位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保障,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方便就近就业,吸引返乡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体系,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有效衔接,让人民群众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伤残、贫困等风险时,都有可靠的制度性保障。推进小区适老化改造、托幼试点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支持“医康养”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青年人的契合度,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学校布局,创新教学模式,加快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内涵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持续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大力支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推进高职高专晋升本科、转设整合,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健康荆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323”攻坚行动,增强传染病检测能力、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整合中心城区医疗资源,抓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县市三级医院创建、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建设中心城区和县城15分钟医疗圈、乡村30分钟医疗圈。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创建全国羽毛球示范城市。
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政治安全,防范化解金融、债务、网络、生态等重大风险。完善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坚决堵住一切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依法规范管理宗教事务,深入开展反邪教斗争。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实行信访维稳无缝对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高极端天气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灾减灾能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同志们!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深厚基础。荆州干部群众想干事、能干事、善成事。我们必须把荆江两岸蓄积的能量爆发出来,让一切创新创业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唯干唯实唯先,善谋善作善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磅礴力量和奔跑奋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荆州贡献。
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推动各级党组织更好地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
(一)强化政治建设,铸牢思想之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两个确立”,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化“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阵地作用,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确保不折不扣坚决落到实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平台管理,提高网络舆情发现力、研判力和处置力,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贯彻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二)强化队伍建设,担当发展之责。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实干实绩、群众公认、基层一线导向,持续开展“铁牛型”干部选用,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墩苗育苗”常态化制度化,构建“优秀干部从基层来、年轻干部到基层去”的良性循环,造就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不断提升各级干部用科学原理、法治精神、项目意识、市场规律、底线思维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落实好“能上能下”“三个区分开来”等制度,旗帜鲜明为改革者撑腰、为创新者容错、为实干者护航、为担当者担责。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更好发挥老促会、延研会、关工委作用。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超常规举措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打造“天下英才聚荆州”“万类霜天竞自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求才若渴的态度引进人才,推动项目聚才、柔性引才,形成人才虹吸效应,加快引进培育与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实施“我选湖北·凤鸣荆州”“楚才荆用”“雏鹰归巢”计划,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大学生留荆回荆。树立人人皆是人才的理念,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荆州成就人才,人才成就荆州”的良性循环。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统筹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以对人才的最高礼遇传递城市温度、彰显城市情怀。
(三)强化基层基础,夯实执政之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拧紧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责任链条,推动政策、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建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加强基层干部队伍选育、能力培训、教育管理,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以抓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要素拓展农村“红色阵地”功能,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增强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功能,提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质效。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三单一平台”工作机制,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机制,擦亮共产党员先锋本色。
(四)强化作风建设,激扬实干之风。坚持全市一盘棋,部门高效联动,上下步调一致,既为一域增光,也为全局添彩。聚焦“五个重大”,勇于担当作为,深谋、勤跑、善争,少说“不好办”,多说“我来办”“马上办”。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深化“双优化”活动,守朴拙、戒机巧,守笃实、戒虚浮,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创造性地推进工作,用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奔着解决问题去,奔着目标和效果去。强化精准、精品、精细意识,坚持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五)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恪守清廉之本。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协调贯通、层层落实。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重点事严惩腐败,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深化政治巡察,推进六届市委巡察全覆盖,推动市县巡察上下联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功效。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让监督“利剑”无所不至、违纪行为无所遁形。开展清廉创建活动,持续巩固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九百里荆江,流光溢彩,浩荡向东逐前浪;三千年楚郢,钟灵毓秀,发愤图强创新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开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会场。
注释:
1.双水双绿:指绿色水稻、绿色水产品。
2.一张底图:指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整合规划编制所需的空间关联现状数据和信息,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底图,用于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3.三区三线:指根据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区域,对应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4.一港九区:指荆州港和松滋、公安、荆州、盐卡、沙市、江陵、监利、洪湖、洪湖湿地等九个港区。
5.“双十”工程:指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
6.六个一线:指在党的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信访维稳、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7.破除“七块坚冰”:指破除政治站位模糊弱化之冰、思想观念陈旧僵化之冰、责任担当推卸软化之冰、标准质量应付矮化之冰、进取精神疲沓钝化之冰、服务意识被动淡化之冰、工作作风漂浮虚化之冰。
8.高质量发展“十问”:指“为什么‘工业兴市’实施了多年,工业经济体量仍然不大不强?”“为什么鱼米之乡资源富集,农业却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等十个关于荆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9.五个重大:指事关荆州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布局、重大瓶颈破解、重大要素保障、重大改革创新。
10.“铁牛型”干部:指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甘当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干部。
11.“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一主引领”即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两翼驱动”即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齐飞”的格局。“全域协同”即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整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抬高全域发展底板。
12.“三类500强”企业:指世界财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
13.“五图”作业:立足产业链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精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作业。
14.“六比六看”活动:指比基础数据,看落实速度;比外接频次,看工作热度;比项目策划,看专业程度;比项目信息,看质量高度;比签约数量,看拼抢力度;比开工形象,看建设进度系列活动。
15.美的“空冰洗”:指美的在荆州布局的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支柱产业。
16.“一区多园”平台布局:“一区”指荆州开发区,“多园”指全市18个产业园区,就是将18个产业园区纳入国家级荆州开发区统筹规划发展,每个产业园区明确2—3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每个主导产业向一个细分领域中高端发展。
17.“四纵二横一支”干线铁路网:“四纵”指焦柳铁路、荆荆铁路及南延、浩吉铁路、武贵高铁;“二横”指沪汉蓉高铁、沿江铁路;“一支”指荆沙铁路。
18.“七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七纵”由西往东分别为当枝松高速、二广高速、沙公高速、枣石高速、监利至华容高速、随岳高速、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三横”由北往南分别是沪渝高速、武松高速、岳宜高速+武监高速;“一环”是指由沙公高速、沙公高速北延段、二广高速荆州绕城段、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组成的高速公路环线。
19.“一隧十桥”过江通道:“一隧”指规划建设沙市—埠河长江隧道。“十桥”指已建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公铁大桥、石首长江大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洪湖赤壁长江大桥;新建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争取开工建设监利—华容公铁长江大桥;规划建设盐卡长江大桥。
20.中心城区“一轴两环四廊带”:“一轴”为长江绿色发展轴,由长江+沿江一级公路组成;“两环”为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环线和一级公路环线;“四廊带”为沪渝走廊(沪汉蓉高铁、沪渝高速)、杭瑞走廊(岳宜高速)、二湛走廊(荆荆铁路及南延、浩吉铁路、焦柳铁路、二广高速、沙公高速、枣石高速)、随岳走廊(仙桃—洪湖—监利铁路、随岳高速)。
21.三百战略:指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县域经济发展“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
22.四美乡村:指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乡村。
23.四好农村路: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24.“荆楚派”建筑风格:指荆楚建筑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精装饰、红黄黑的风格特征。
25.公安县“三个合作社”:指公安县为推动“三农”发展路径突破和方式转变,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模式。
26.教育“双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7.六多合一:指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验合一、多证合一、多管合一。
28.三线一单:“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一单”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29.一江四湖四河:“一江”指长江,“四湖”指洪湖、长湖、三湖、白鹭湖,“四河”指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
30.“两山”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1.“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双报到”指单位党组织到驻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常住社区报到。“双报告”指单位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服务情况,在职党员向所在支部报告服务情况。
32.五社联动:指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
33.“323”攻坚行动:全称“全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其内容为防治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34.“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指党委会会议在研究工作和有关问题之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35.三个区分开来:指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36.“三单一平台”工作机制:指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载体,精准衔接居民“需求清单”、党员“供给清单”、社区“服务清单”三个关键点,打通下沉党员服务居民群众全链条。
37.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让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让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让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来源:荆州发布
编辑:琳达
审核: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