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馆藏丨珍贵的治淮照片记载了曾经让毛泽东落泪的一件大事

09-17 12:53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承载了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然而,淮河也给民众带来过深重灾难。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内,陈列着一个治淮照片箱盒,盒中45张珍贵的治淮照片,记录了1950年至1960年间,淮河两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驯服”汹涌淮河的过程与水利建设的成就。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治淮工程(图片资料由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提供)

1950年夏,一场场暴雨肆虐淮河流域,4000余万亩农田被淹,灾情惨重。7月20日,毛泽东在反映灾情的电报上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8月5日,又一封机要急件送至毛泽东手中:“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口共990余万……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到干部多抱头大哭……”

读到这里,毛泽东不禁黯然落泪。他在“被毒蛇咬死者”“多抱头大哭”等处重重画上横线,并当即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

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碑刻(图片资料由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提供)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按当时国力,防灾抗洪已经勉为其难,朝鲜半岛又燃起战火,中国不得不有所准备。内忧外患,都需要财力支撑。有人提出,现在办水利工程,是否早了?接到毛泽东指示,周恩来说:“苏北人民在战争期间,响应党的号召,上去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出了那么多烈士……我们应该支援他们。”

治淮计划通过后,周恩来连夜召开治淮会议,主持淮河流域规划工作。他召集工程师反复研究淮河水文特征,提出“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和“三省共保,三省一齐动手”的团结治淮原则,解决了治淮工程中蓄洪与泄洪、上游与下游、近期与远期、除害与兴利等一系列问题。

治淮工程中涌现大批劳动模范(图片资料由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提供)

1950年冬,治淮工程全面实施。灾区人民听到党中央号召,主动请缨,出劳力、造船只、运供料、送粮食。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姐妹不示弱,夫妻共出征”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

治淮后喜获丰收的场景(图片资料由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提供)

随着佛子岭等四大水库、苏北灌溉总渠等工程完工,淮河在洪水面前经受住了大考。直到今天,沿淮河顺流而下,6300余座水库、6.3万公里堤防、27处行蓄洪区等一系列防洪减灾工程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持续“驯化”着淮水。“洪水横流、岁岁为患”的历史不再,“淮水安澜”成为现实。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黄韶光

相关阅读